303276

读创网首页 > 文化 >
读书|吴钩:我不是“宋粉”,我是“文明粉”
来源:读创文化广场
编辑:陈旭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刘悠扬

很少有一个王朝像宋朝那样让后人产生完全对立的评价。有史学家赞美宋朝是一个登峰造极的“黄金时代”,也有学者批驳宋朝积贫积弱、窝囊无能,为何后人对宋朝会产生如此两极分化的评价,真实的宋朝是怎样的呢?

被誉为资深“宋粉”的学者吴钩,继《宋:现代的拂晓时辰》《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之后,最近出版了“吴钩说宋”系列的第三本书《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从宋代人风雅生活的社会生活史,到宋代高度发达的政治制度史,吴钩带领读者“重新发现”了一个少为人知的宋朝。

  • ▲吴钩,宋史研究者,资深宋粉,腾讯大家的签约作家。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宋朝文明,主张“重新发现宋朝”“重新阐释传统”,著有《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等作品。(受访者供图)


新书《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把目光聚焦在宋代的政治制度史上,却采用了给高中生女儿讲故事的方式,25个历史故事爬梳出一幅宋代政治制度的生动画面,像仁祖之法、虚君共治、台谏系统、文官制、公议、科举制、封驳制、回避制、独立审判这些略显严肃、枯燥的内容,瞬间变得亲切可读。

  • ▲《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
    吴钩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2019年3月


最近大众知识界兴起了“宋史热”,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影视剧的热播有很大关系,剧中一场掀起朝堂风雨的事件——皇帝应该怎么称呼生父,就是《知宋》里提到的 “濮议”事件。


书中,吴钩还通过皇帝想提拔亲信却最终失败的故事,生动演绎了宋朝的官员任命制度。还有寒门子弟范仲淹如何成就拜相的“大宋梦”?宋代公款吃喝、召妓饮酒会有什么结果?为啥包拯骂皇帝,唾沫都喷到皇帝脸上了居然一点也不怕“掉脑袋”?通过解读这些案例,吴钩分析了宋朝权力的架构、制衡、运作和得失,为“宋朝何以如此繁荣”以及“后来如何走向没落”提供了一个生动而形象的答案。

18年前,小镇青年吴钩到省城广州办事,被林达夫妇的“近距离看美国”丛书一击即中。通过娓娓道来的故事,讲述一国制度的种种精妙,这样的写作方式,埋下了他后来写作一系列“吴钩说宋”畅销书的种子。

如今,吴钩早已定居广州,成为宋朝文明的薪火传递者。新书《知宋》出版之际,他对记者坦言,自己的心愿是:“期待传统历久弥新,而我的小书不妨速朽。”


⒈ 宋代的制度“相当先进”


深圳商报《读书周刊》:你的前几本书,要么是从整体言说方式上对宋朝进行重新复盘,要么是专注宋朝鲜活的生活史,而这本新书《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专注于宋朝的政治制度史。为什么要把宋朝的政治制度史单拎出来?在中国历史的坐标系中,宋朝这一阶段的政治制度,有何独一无二的标本价值,为什么它值得今天的读者重视乃至“重新发现”?

吴钩:自2015年至今,我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了三本“说宋”的书,即《宋:现代的拂晓时辰》《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与《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算是一个系列吧。《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全景式描绘了宋代中国的近代化表现,《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则集中关注宋人的风雅生活。这本《知宋》呢,则聚焦于宋代的法政制度。为什么要将宋朝的法政制度单独拎出来写一本书?简单地说,因为在宋人所取得的文明成就中,最让我心动的其实并不是“风雅宋”,而是政治与司法上的制度。

  • ▲赵匡胤与其弟赵匡义、大臣赵普等人蹴球为乐。元代钱选临苏汉臣《宋太祖蹴鞠图》,上海博物馆藏


今天,当我们说宋朝商业繁荣、文化昌盛、生活风雅时,许多人可能都不会有异议。我认识不少朋友,有卖酒、卖茶的,有做瓷器、珠宝的,还有从事房地产业、餐饮业的,他们都在尝试以宋朝风雅文化为主题,包装他们的产品。也就是说,至少在许多人的观感中,“风雅”与“宋”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违和感。但是,如果我们说宋代的司法制度与政治制度相当先进,十分文明,可能很多朋友都不敢相信。我们已经习惯了根据几个高度概括性的词来想象宋朝制度,比如“皇权专制”“积弱积贫”。

当然,我刚才说宋代的政制、法制“相当先进”,也是概括性的,缺乏说服力,所以,我想再讲具体一点。宋朝可圈可点的制度很多,我略举几个例子,比如,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面实行科举取士的时代,全面以科举取士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政府是完全开放的,一个国民,不管他的出身、财富如何,只要他能够通过科考,便可以进入政府,甚至成为执政官。再比如,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氛围最宽松的一个王朝,开国君主赵匡胤立下了一个誓约:不得诛杀士大大夫与上书言事之人。所以宋朝的士大夫即便是对朝政提出了比较激烈的批评,一般也不会有性命之虞。

  • ▲描绘科举放榜情景的明代仇英《观榜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今天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都对宋代中国出现的制度文明不甚了解,感到陌生,甚至你跟他说了也不敢相信,所以我才决心写一本借讲故事呈现宋代制度运行的《知宋》,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平心“重新发现”宋朝的制度文明。


⒉ 大量引用文言文是“故意”


深圳商报《读书周刊》:关于宋朝的政治制度史研究,除了散落在各种通史、断代史之中的部分,此前学界较有代表性的专著,有田志光先生的《宋代政治制度史研究》、邓小南先生的《祖宗之法》《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漆侠先生的《王安石变法》、郭东旭先生的《宋代法制研究》、王钟杰先生的《唐宋县尉研究》等等。和前人相比,你的这本新书在史料挖掘方面是否有些新的发现?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和创见呢?

吴钩:邓小南先生的《祖宗之法》、郭东旭先生的《宋代法制研究》、王钟杰先生的《唐宋县尉研究》都是我的案头书,特别是邓小南先生的《祖宗之法》,我看了几遍,受益非浅。和这些宋史研究大家相比,我在史料发掘方面并没有优势,也不敢说提出了多么新的观点和创见。这本书《知宋》并不是学术著作,而是一本讲述宋朝故事的读物,并通过故事的演绎来呈现宋代法政制度的运行。主要的史料基本上都可以在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杨仲良的《皇宋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等常见文献中找到记载,我的工作是挑选出能够反映宋朝制度、故事情节有点曲折的真实历史事件,尽量用生动的表达方式讲述出来,并揭示蕴含于其中的制度因素、阐发其制度意义。

  • ▲契丹画师笔下的契丹武士。李赞华《骑射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我对这本《知宋》的读者定位,就是我女儿的同龄人以及她们的家长、对宋朝历史感兴趣的成年朋友。书中我大量引用了史料中的文言文文献,应该说,我是故意的,因为我坚持认为,今天的读书人应该做到可以无障碍地阅读文言文。如果做不到,应该训练自己做到。我认为中国最优美、最有思想价值的文字,都藏在文言文中。即便从功利的角度来看,今天的语文教育肯定会越来越重视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你熟读文言文,起码语文课容易得高分嘛。


⒊ 宋朝制度入元后断裂了


深圳商报《读书周刊》:宋朝在整个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今天来看可能是一个大转折的时代。从极盛到极衰,究其原委,是否可以在政治制度中得到解答?

吴钩:我不大清楚“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从极盛到极衰的大转折时代”指的是什么。历史学界倒有一个著名的假说,即“唐宋变革论”。持这一论点的学者认为,中国在唐宋之际,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将唐代与宋代划分成两个时代,唐朝属于中世纪,而宋代则是近代的开始。

海外汉学界的许多学者都是这么认为的。法国有一个研究中国历史的汉学家,中文名叫白乐日,曾经发起一个庞大的宋史研究计划,宣布要研究宋代是如何比西方更早成为“现代的拂晓时辰”的。2015年我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的第一本书《宋:现代的拂晓时辰》,书名就来自白乐日的说法。大家应该都很熟悉的美国华人学者黄仁宇,甚至宣称,“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什么纸币啦,航海用的指南针啦,利用水力带动的纺织机器啦,全都在宋朝出现了。

  • ▲宋佚名《景德四图》之《契丹使朝聘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我个人是赞同“唐宋变革论”的,但我对这一假说还想提出一点补充:在“唐宋变革”之后,还有一个“宋元变局”。我所说的“宋元变局”并不是指宋元易代,而是指宋朝制度在入元之后的断裂。举个例子说,宋朝人认为,君臣是一种公共关系,皇帝与大臣各有职守,各有职权,你皇帝再大,也不能侵占大臣的职权。但是在元朝,君臣关系变成了主奴关系,臣成为君的奴仆,大臣哪怕贵为宰相,他的身份也是皇上的家奴,也要入宫伺候皇上。再比如说,宋代实行募兵制,入伍当兵基于自愿,而不是强制,国民基本上已不用服兵役,而且,当兵还有工资领。元朝则是将一部分家庭划为军户,这些家庭必须出成年男丁到军队服役,如果父亲不幸死了,儿子就替补上去。世世代代都是军户,都要服兵役。

也就是说,宋朝的制度文明并没有在元明清时期延续下来,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断裂。研究元代史的学者周良霄先生说过,“从严格的角度讲,以北宋为代表的中原汉族王朝的政治制度,到南宋灭亡,即陷于中断。”我认同这一看法。


⒋ 双语教育的孩子更不能忘本


深圳商报《读书周刊》:对大众而言,政治制度史似乎不那么容易亲近,更易感到枯燥。这次你采用了给女儿讲故事的方式来切入,在形式和写法上,是否也是出于这一点考虑?

吴钩:确实,对大众而言,读政治制度史很容易感到枯燥。我也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才采取讲故事的方式,因为故事显然比论文更有可读性。历史(History)本来就是由故事(Story)构成,有故事的历史叙述才是生动的,没有故事的历史叙述,倘若只剩下一堆生硬的数据、概念、术语,那只会拒人于千里之外。我当然不希望自己的书会给读者人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

选择从故事切入制度史,还有一个考虑,即我认为,故事里出现的制度,才是活的制度、被执行的制度。邓小南教授曾经倡导“‘活’的制度史”研究:“官僚政治制度不是静止的政府型态与组织法,制度的形成及运行本身是一动态的历史过程,有‘运作’、有‘过程’才有‘制度’,不处于运作过程之中也就无所谓‘制度’。”我觉得,故事就是呈现“制度的形成及运行这一动态过程”的最好载体,从故事的发生、参与人物、演绎过程、结局,我们往往可以发现一系列制度如何被激活、如何相互发生关系、又如何发挥效用。

  • ▲清初彩绘版《帝鉴图说》中的《夜止烧羊图》,讲述宋仁宗忍饥不食烧羊的故事。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我以前写过不少介绍宋代政治、司法制度的文章,引来了一些反驳,反驳者质问:纸面上的规定都是很动听的,执行起来呢?那么,好,现在我讲述发生在故事里(而不是写在纸面上)、已经被执行起来的制度及其运作过程,是不是更有说服力一些呢?

我写这本《知宋》,还有一点“私心”,大家看《知宋》的副题是“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因为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想给我的女儿讲历史。在我女儿读初中时,我便有意给她写一部关于宋朝的历史读物,希望她能够以一种温情与敬意看待自己的历史与传统。因为我女儿从小读的是双语学校,接受的是双语教育,我不想她“忘本”。当然,前面我也说过,这本书其实也是写给我女儿的同龄人、家长以及所有对宋朝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我真诚希望,我讲述的宋朝有助于一些朋友纠正过去对华夏历史与传统的偏见、成见。


⒌ “生动”与“严肃”相结合


深圳商报《读书周刊》:说到历史的写法,这些年你一直在走“历史的通俗化之路”。在研究者的严谨和专栏作家的可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其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你在写作的时候,对这二者之间的平衡是如何拿捏的?

吴钩:我也注意到这一个问题:如何在研究者的严肃性和专栏作家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很不容易。我也不知道我做到了没有。在图书市场中,我们可以找到非常多的历史门类的书籍,包括谈论宋代历史的图书,这里面,既有学者的学术论著,也有一般作者的通俗讲史。但是,对于大众读者来说,学界的研究成果往往是陌生的学术知识,一般人很难有兴趣去了解;而通俗讲史的读物尽管很畅销,但就其内容来说,往往流于浅薄、轻薄,作者自由演绎、脱离史实的东西非常多,实际上也误导了很多不明就里的读者。

  • ▲《万历十五年》
    【美】黄仁宇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年8月


我个人比较赞赏这样一种书写方式:形式上、语言表达上尽量生动一些,但写作的态度是严肃的,内容是严谨的,所写的每一件事都是有史料依据的,做到“生动、可读”与“严肃、可信”相结合。我努力往这个方向靠近。

深圳商报《读书周刊》:就你目光所及,有没有非常欣赏的通俗历史写作的范本?

吴钩:黄仁宇、史景迁都是我比较喜欢的历史学者,从“学术的通俗化表达”的角度来看,他们都是做得比较成功的。我读过他们的一部分著作,但没有读全。因为我关注的重心是宋代史,而黄仁宇、史景迁的研究领域都不是宋朝,所以我对他们也没有特别留意。坦率地说,我还未发现有我非常欣赏的通俗历史写作的范本。


⒌ 宋代已有“司法考试”


深圳商报《读书周刊》:在你眼中,宋朝的政治制度设计中,最了不起的一点或几点是什么?

吴钩:宋人的制度设计,包括政治制度、司法制度的设计,堪称先进的地方并不鲜见,我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说,按宋制,治理国家的行政大权由宰相领导的政府执掌,同时设御史台与谏院,负责监察政府,台谏与政府是平行的,相互独立的,体现了宋朝式的权力制衡。宋朝的制度设计,特别注意权力之间的制衡。

再比如说,宋代一道皇帝诏敕的颁发,需要走非常复杂的程序,经中书舍人、给事中审读与签名,宰相副署之后,才可以生效。中书舍人、给事中若不签名,即对诏敕构成封驳;宰相若不副署,诏敕也不具合法性。所以,我们不要以为宋代的君主可以像古装电视剧表演的那样,随随便便喊一声“拟旨”就能口授一道圣旨。

  • ▲宋无款《中兴瑞应图》(局部)上的宋朝兵营。天津博物馆藏


我再说一项具体的事务性制度——政府采购的制度。现代政府购买公用物资,基本上都实行招投标制。可能有一些朋友听说过,招投标制度起源于英国,1782年,英政府成立皇家文具公用局,首次采用招投标采购公用品。但是,这样的招投标制度在宋代已普遍实行,当时叫做“买扑”,宋朝的政府购买,也多采用“买扑”制,即招投标制。

还有,宋朝是一个崇尚法制的朝代,中央与地方都配置了专职、专业的司法官,大理寺的详断官,地方州府的司法参军,都是职业法官。他们在被任命为专职法官之前,需要通过司法资格考试,当时叫做“试法官”。并不是随便一个官员都可以转任司法官的。我们可能以为现代社会才有司法考试,却不知道宋代已在实行类似的制度。

了解了这些,你会惊奇:宋人真的了不起。

深圳商报《读书周刊》:同样,在制度设计中,宋朝最大的隐患是什么?后来导致整个两宋王朝走向没落的制度之痼,又是什么?

吴钩:我觉得宋朝最严重的制度隐患体现在相权的膨胀上。本来,按制度设计,宋朝的相权是受到台谏的制衡的,但在一些时候,比如南宋后期,宰相通过干预台谏的人事安排,安插亲信,台谏便失去了独立性与制衡政府的力量,于是出现权相专权的问题。我们看两宋三百余年,从未诞生过一个专权的君主,倒是著名的权相出现了一大串:王安石、蔡京、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等等。所以我曾提出一个观点:宋朝的君权基本受到有效限制,但权相专权的问题却没有很好地解决。


⒍ 程念祺先生并未驳倒我的论证


深圳商报《读书周刊》:几年前,上海的程念祺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被误读的宋朝“故事”——驳吴钩》,在新书《知宋》出版之际,想再与您探讨。对于程念祺先生提出的疑问,您如何看待?能否作一回应。

吴钩:几年前,我因为看到程念祺先生的一篇文章,说“从宋朝开始,的确可以说,历史已为专制和大一统铺平了道路”,觉得不能同意这样的论断,便写了一篇商榷的文章,反对“宋朝专制说”,我立论的依据之一,就是“宋人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立法民主’机制”。后来程先生又写了一篇大文反驳我,即你刚才说的那篇《被误读的宋朝“故事”——驳吴钩》。

程先生反对我的观点很正常,不过我觉得他并未能驳倒我的论证,比如我说“宋人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立法民主’机制”,这并不是我信口雌黄,而是基于史实记载。在宋代,任何一个平民,确实可以通过向官府投状的方式,提出立法建议,用宋人自己的话来说,“自来先置局(修敕局),然后许众人建言,而删定须待众人议论。”这里的“众人”,包括朝中百官,也包括一般平民。立法不是由皇帝出口成敕,也不是由士大夫闭门造车,而是要经过“众人”的充分辩论,择其善者而从之。“自来”二字,则表明立法须走“众人议论”之程序乃是宋代一直实行的惯例。这样的立法机制,当然可以说有几分“立法民主”的气息。假如程先生能够证明我所说的立法机制并不存在,他便驳倒我了。可惜没有。


⒎ 我不是“宋粉”,我是“文明粉”


深圳商报《读书周刊》:大多数人叫你“宋粉”,但也有人至今仍批评你是“宋吹”。事实上,一直以来你的确对宋朝褒多于贬,这是否源于你纠正人们对宋朝成见的一种矫枉过正?

吴钩:我知道网上有不少朋友叫我“宋粉”,认为我是宋王朝的死忠粉,但我想说,其实我不是宋粉,更准确地说,我是一个文明粉,我粉的是中国的文明传统,而不是某一个朝代。只因为宋代表现出来的文明代表了中国文明传统的巅峰,而且也符合我的审美与价值观,所以我才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宋代。如果汉唐、明清也有这样的文明高度,我也会粉它们。

  • ▲《风雅宋 : 看得见的大宋文明》
    吴钩 著
    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6月


我也知道还有一些朋友戏谑地叫我“宋吹”。我当然更不承认自己是宋吹了,因为我对宋朝文明的介绍,全都是有史料支持,绝非信口胡说。我也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说我是“宋吹”。我想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在我身上,因为这些年我所写的谈论宋朝史的文章,基本上都是从正面评说宋朝的好处,当然宋朝跟其他朝代一样也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我都是一笔带过,或避而不谈,给人的印象就是你只说好的,不说坏的。

另外一个原因我觉得在网友本身,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些网友对于宋朝的印象,十几年来所接受的关于宋朝的认识,都停留在一种固化的想象中,比如一说宋朝就马上想到“积贫积弱”,这种固化的印象根深蒂固,导致他们看到从其他角度去呈现宋朝美好的文章时,自然而然地会不以为然。我希望他们能够放下成见与偏见,试着从更多的角度去了解历史与传统,包括宋代史。


⒏ 下部书将为宋仁宗立传


深圳商报《读书周刊》:前段时间最火的宋朝背景历史剧就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了,不知你是否也抽空看了这部剧?剧中有没有一些历史知识的“槽点”或错误呢?它对宋朝生活的还原,从你的专业角度来看,又如何评价呢?

吴钩:非常抱歉,我没有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部电视剧。我很少看电视剧,以前看过几部,都被剧中的槽点雷倒。

深圳商报《读书周刊》:能否透露,下一步写作计划是什么?除了宋朝之外,如果要选择第二个深入研究的朝代,会选择哪一个,为什么?

吴钩:暂时不会选择第二个王朝作为研究对象,我的关注点还是放在宋代。下一步的写作计划,是希望写一部宋仁宗的评传。

  • ▲故宫南薰殿旧藏宋仁宗坐像


为什么要给宋仁宗立传?我觉得,如果让今天的人评选中国历史上的明君贤主,上榜的皇帝相信还会有汉武帝刘彻、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女皇帝武则天、唐明皇李隆基、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祖孙。宋仁宗恐怕会被多数人忽略掉。但是,晚明大学者朱国祯纵论千古帝王,却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在朱国祯看来,历代帝王,只有汉文帝、宋仁宗与明孝宗三位堪称“贤主”,至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均不足道矣。传统士大夫为什么对宋仁宗的评价这么高,值得探讨。

(文中出现的宋代古籍插图,均由广西师大出版社提供)


 
 
 
  • 天气
上世纪80年代初,正逢深圳成为经济特区之初急需人才,祝希娟主动请缨报名于1983年11月举家南迁到深圳,45岁时投身深圳特区文化事业,至今已36年。在6月28日举办的“祝希娟艺术成就研讨会”上,几位曾与祝希娟共事的深圳电视台同事也回忆起过去的时光,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讲述她的事业热情的传承情怀。
1
八旬祝希娟投身深圳特区文化事业36年,她把事业热情传承给后来者
“精彩纷呈,非常新颖,她的想象力很丰富。” 6月30日,在福田区民田路171号新华保险大厦408ATC艺术中心展出的深圳中学学子张禹慧当代艺术个展“合适”上,其独特而又有自己见解的艺术作品受到参观者热捧。
2
18岁女孩举办现代艺术展:真正的体验从来不是单色的
据了解,开展好税务系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税务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税收工作重要论述的必然要求,
3
大鹏税务局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6月29日晚8时, 2019年宝安区“夏之梦”音乐会在宝安体育馆举行
4
《宝安有你》唱出宝安豪迈激情!
民间海洋环保志愿者潜水打捞海底垃圾……6月27日,在第二届梅沙国际珊瑚节上,人们用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到这个关于环保、关于海洋、关于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活动中。海洋研究人员为居民讲解如何进行海底种植珊瑚的科普介绍。”“那是动物的话,为什么说是到海底种珊瑚呢。
5
第二届梅沙国际珊瑚节开幕
6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创新工程重大成果《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7次报告》发布。报告显示,深圳2018年在中国两岸4地293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行榜中位居第一。
1
1-5月深圳新增外资企业2746家
会议还对全市民办教育发展情况的专项报告、市“两院”关于加强营商环境司法保障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进行了满意度测评,根据测评结果,绝大部分委员对三个报告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本次会议还听取和审议了《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罚条例修正案(草案)》、我市2018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和2018年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报告,将综合审议意见建议进行相关办理。表决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科学技术普及条例》。
2
深圳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闭幕
在完善市场主体救治和退出机制方面,我市在全国率先建立“执行转破产”工作机制,促使执行不能企业和“僵尸企业”顺利退出市场,依法对91家执行不能企业宣告破产,终结执行案件25621件。在加强产权保护方面,报告显示,去年1月至今年5月,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知识产权案件29379件,年均审结知识产权案件占全省三分之一、全国十分之一。《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营商环境司法保障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显示,我市依法打击盗窃、挪用资金、职务侵占等企业内部犯罪,共批捕3569人,起诉3554人。
3
破产出清“僵尸企业”230家!深圳市“两院”加强营商环境司法保障报告提请人大审议
由深圳市政协主办、光明区协办的委员议事厅6月23日在中心书城举行,深圳政协委员围绕光明科学城的建设建言献策。深圳市政协主席戴北方、副主席王大平出席活动。
4
政协委员为光明科学城建设建言:不建围墙可共享设施
6月19日,宝安区司法局、区工商联(总商会)在新桥街道汇聚创智园举行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法律服务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暨“助力民企发展,法律服务先行”(宝商讲坛)活动。
5
@宝安民企,法律服务不用愁
 
E办事
  • 办事八达通
  • 生活八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