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巫伟敏 通讯员 姚晓真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个成员国,无论对我国对外开放进程还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历程,均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南端,毗邻香港的深圳河畔,有一个酷似漏斗型的拐角,那里坐落着中国最早的,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与香港直通直连的保税区——福田保税区。入世20年来,福田保税区也共同见证并参与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历程:进出口贸易额从2001年约1100亿元人民币,跃升至2020年逾3700亿元,增长2.4倍,以不足万分之八的土地面积贡献了约八分之一的深圳市外贸进出口额,单位面积贡献的贸易额和产出的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均居首位。
开疆拓土挑“重担”
1991年5月2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深圳福田保税区,这一历史性的举措标志着深圳在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1993年2月18日,福田保税区长达7.2公里的全封闭金属隔离设施通过海关总署验收并正式投入运作。至此,一个崭新的、被赋予新时代使命的特殊监管区宣告诞生。依托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先行先试的体制优势以及国家对保税区的优惠政策,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福田保税区迅速发展成为人们口中的“特区中的特区”“中国内地的小香港”。为全力支持保税区发展,福田保税区海关1996年5月25日应运而生。
2001年,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福田保税区迎来高速发展时期。同年,福田保税区研究试行海关联网监管和通道电子自动核放模式改革;2002年,恰逢加工贸易管理体制改革,福田保税区海关全面取消合同备案的手工操作,率先推行企业电子联网监管,实现海关监管质的飞跃。
2003年,福田保税区海关乘胜追击、大胆改革,进一步优化监管模式,构建起集联网监管、风险管理、通道自动核放系统为一体的“保税区电子监管综合系统”。为啃下通道自动核放系统这块“硬骨头”,同时确保系统研发工作不影响企业正常通关,福田保税区海关迅速成立了攻坚小组,白天制定实施方案,晚上关闸后集中开展测试研发。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系统终于在11月28日如期顺利启用,有效缓解了监管设备老化、人力资源紧张等“老大难”,标志着保税区海关通道监管工作迈向新的里程,保税区通道人工抬杆的状况彻底改变。“进化”后的保税区监管系统通过对企业数据的获取和捕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寓海关监管于企业生产运营之中,为企业24小时不间断生产创造条件,极大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海关监管效能。
“科创”加持谱新篇
2019年1月28日,福田保税区海关在正式更名为“福田海关”,开始承担AEO认证、企业稽核查等属地海关职责和多项检验检疫业务,升级成为全国唯一一个集“口岸+属地+特殊监管区域”优势的新海关。更名后的福田海关辖区范围进一步延伸,干部队伍更加壮大,创新发展任务更加艰巨。但福关人从来都不畏难、不知疲,聚焦属地职责,抢抓改革机遇,为地方外向型经济发展积极贡献“海关力量”。
近年来,伴随着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国家战略的确立,福田保税区凭借着扎实的外向型经济基础、成熟的产业配套、高效的通关环境及创新聚集的良好前景,成为科创区的先导区。随着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的推进,科研企业、机构等对设备和物资入区的需求集中显现。2020年8月,科创区迎来“首家入驻”的科研机构——南方科技大学量子技术与工程研究院。此前,福田海关了解入驻需求后,组织精干力量“送政策上门”,提供全流程通关支持,疫情期间“不间断、不见面”远程指导其办理海关手续,保障科研用基建物资及设施设备“当日申请、当日办结”。
2020年10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入世20年来,福田海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经历了改革的洗礼。如今,福田海关正在如火如荼开展“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截至2021年11月底,南科大量子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等17家科研机构顺利入驻,一批批科研项目在充满着蓬勃朝气的河套滩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作为“老一代”海关特殊监管区,福田保税区正在“科创”的加持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海关数据显示,2021年前10个月,福田保税区进出口贸易额近3500亿元,位列全国特殊区域第四、广东省第一,同比增长16%,拉动深圳外贸2个百分点;在2020年度全国综合保税区发展绩效评估结果中,福田保税区继续名列前茅。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先导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平台,福田保税区承载着深圳外贸“稳增长”和“促科创”的双重使命。福田海关将继续围绕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支持科研创新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全力促进外贸稳中提质,助力打造科技创新发展新高地。
审读:谭录岗 孙正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