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276

读创网首页 > 文化 >
热播剧引发“褪黑素”与“咖啡因”之争
来源:文汇报
编辑:王德斌


热播剧引发“褪黑素”与“咖啡因”之争

从12集的短剧到70集的长篇,从现实题材到古装传奇,近期多部优质国产剧在荧屏竞相“绽放”,姹紫嫣红,美不胜收,恰似这春色满园的好时节。

“神仙剧”扎堆热播,热议也随之而来。其中,影视剧创作篇幅长短之争、快慢之辩,尤为集中。如,70集古装剧《清平乐》口碑就呈现两极分化:拥趸们认为它浸透了“大宋味道”,值得细细品咂;也有些观众觉得该剧节奏拖沓,让人昏昏欲睡,堪比“人间褪黑素”。与此同时,《我是余欢水》《龙岭迷窟》等更像“醒脑咖啡”“深夜可乐”,情节环环相扣,高潮连绵不断,让人欲罢不能。无论是慢的有营养,还是快的套路爽,本来各有妙处,电视剧如何找寻最适合自身的叙事风格和节奏,则考量着创作者对影视剧品质的坚守、对艺术的追求。

良心剧为什么成了“褪黑素”?《清平乐》只唱了半台好戏

由王凯、江疏影等实力派演员主演,导演张开宙曾执导过豆瓣高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服化道堪称美轮美奂,这部怎么看都该是“王者”的《清平乐》在湖南卫视黄金档播出后,收视率却高开低走,口碑也呈现两极分化。有观众点评说,这部节奏平缓的70集“漫漫长剧”,堪比“人间褪黑素”,“助眠有奇效”。

是《清平乐》“曲高和寡”,还是“这届观众不行”?表面上看,这是观众口味差异之争,其实也反映出了当下古装剧创作上的一些问题。近年来,宫斗剧层出不穷,几乎占据了古装电视剧的半壁江山。宫斗剧通过戏说、穿越、架空等方式,巧妙规避了历史剧的创作难点——艺术加工与历史真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转而对后宫文化中“升级打怪”的斗争哲学津津乐道,立意和格局也因此变得狭隘而偏颇。《清平乐》改编自网络小说《孤城闭》,原著讲述了宋仁宗之女福康公主和内侍梁怀吉的宫闱秘史,但电视剧却定位成历史正剧,“舍易求难”勇气可嘉。

为了还原出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宋仁宗,创作者可谓煞费苦心。故事发端于宋仁宗的身世谜团,《清平乐》并没有在“狸猫换太子”的民间故事上多做展开,而是据《宋史·李宸妃传》进行了详尽且符合史实的复原,更通过晏殊劝诫帝王的言辞,将北宋崇尚的孝道仁义、君臣之礼、儒者风范娓娓道来。扎实严谨、尊重史实的叙事风格贯穿了电视剧的前半程,也渗透到服装道具、台词动作等每一个细节。一幅北宋皇家生活的图卷徐徐展开,观众不仅能从“劄子”“监门式”和各种繁琐的官制官名中初窥北宋朝堂的政治生态,也可以在蜜饯李子雪花膏、吐蕃猪肉、鱼蓉粟米羹等御膳菜名里探究宋人衣食住行的习俗。

可惜,《清平乐》只唱了半台好戏,当张贵妃和贾教习“上线”后,该剧将重心转回后宫秘史的套路,“宋夏战争”“重熙增币”“庆历新政”等历史事件则成了宫斗的“背景板”。儿女情长显然托不起历史正剧应有的宏大画卷,过度沉迷“考据”又冲淡了戏剧冲突。随着剧情缓慢、人物扁平化、支线喧宾夺主等“硬伤”相继显现,口碑和收视率同步下滑也就不足为怪了。

“短而爽”根本在于“精”,短剧并不等同于“全程高能”的段子集锦

如果说《清平乐》是一壶需要细品的清茶,那么热播剧《我是余欢水》就像一杯浓缩咖啡,口感强烈,刺激着味蕾。

按理说,男性中年危机的故事并不新鲜,“同题作答”的《如果岁月可回头》就沦为了“注水剧”。相比之下,《我是余欢水》通过化繁为简、高度浓缩的叙事手段,以婚姻、友情、事业、健康危机为着力点,勾勒出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艰难境遇,使观众产生了“人人都是余欢水”的广泛共鸣。该剧短短12集,剧情却反转再反转,用命运逆袭制造出网文式的“爽感”,使观众沉浸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世界里,欲罢不能。

毋庸置疑,“短而爽”的叙事风格正带动影视剧创作的一股风潮,《不完美的她》(22集)、《我是余欢水》(12集)、《龙岭迷窟》(18集)等近期轮番热播,即便普通观众也察觉到了“短剧时代”的到来。一些视频网站频频试水单集时长3至10分钟的“超短剧”,碎片化娱乐的理念推动着影视剧创作走向另一极。短剧站上“风口”的同时,创作者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短剧的根本在于“精”,在于凝练镜头语言,强化戏剧冲突,凸显角色性格,传递时代的声音。如果影视剧为追求形式上的“短”,迷失在“全程高能”段子集锦里,削弱了思想性和艺术性,剥离了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便是舍本求末了。

其实,影视剧节奏的快慢、篇幅的长短并没有一定之规。上世纪20年代,法国先锋派对电影节奏的追求达到了狂热地步,电影理论家莱翁·慕西纳克认定,电影成败的关键“是节奏,不然就是死亡”。倏然间,百年已过,影视艺术语言不断发展演变,早已超脱当初“诗电影”的藩篱,但“不完美,毋宁死”的精神仍激励着后来者不懈地攀登艺术巅峰。曾经拿下艾美奖大满贯的美剧《24小时》节奏紧凑、环环相扣,快得惊心动魄;岩井俊二则用舒缓的叙事节奏、淡化的故事情节、唯美诗意的画面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散文电影。无论成熟的影视工业化套路,还是隽永诗化的美学风格,做到极致已经足够好。说到底,影视剧创作者当秉持艺术为上的匠心,不盲目求快,不注水为慢,静心思索怎样开拓思路、打磨剧本,使长剧有营养,短剧有深度,这才是作品叫好又叫座的根本所在。记者 宣 晶

来源:文汇报


 
 
 
  • 天气
《十万个为什么》不仅带给叶永烈“财富”,也让他从普通大学生变成了科普作家。从11岁起发表作品,19岁写作第一本书,20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漫长的创作岁月,叶永烈出版180多部著作,写了3000余万字。
1
原标题:叶永烈去世 那个告诉我们“为什么”答案的人走了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20.“假如说,人事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于禽兽无异。
2
点亮你的名人佳句(音频)|杨绛: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据悉,深圳音乐厅目前共推出三个系列的线上活动,分别是“美丽星期天特别版节目“乐艺谈”、“音乐下午茶”特别版节目“家庭音乐会”和“代号1012”,为大家多角度展示从台前到幕后的精彩。“乐艺谈”系列视频集结深圳音乐厅过往13年间、500余场“美丽星期天”公益演出精华片段,以及其他音乐活动现场影像,内容包括音乐会、讲座、对谈等形式,每周四在微信公众号中推出,配以简单的介绍,让观众对节目内容可以有更多的了解。目前“乐艺谈”已经推出了6期,收录了古筝演奏家常静谈“弹唱的意境”、青年演奏家王加阳及深圳交响乐团附属青少年交响乐团的“阳光的色彩——独奏、重奏、协奏赏析音乐会”、青年艺术家郭紫尧的“花样年华——钢琴赏析音乐会”,以及乐评人焦元溥简谈“钢琴音乐的伟大传承”的演出片段,还有激动人心的阿卡贝拉乐团连环battle——两支优秀的广东本土阿卡贝拉团队38.6°C人声乐团和Wow人声乐团带来清新治愈的人声现场。
3
在等待线下演出的日子里,来音乐厅微信号观看音乐会吧
5月18日至22日,在音乐总监林大叶指挥下,深圳交响乐团将在深圳音乐厅排演“致敬贝多芬——乐诞自然”音乐会,演奏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七交响曲》两部交响乐作品。△深交在今年2月“空中音乐会”演奏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视频中为第一乐章《A大调第七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曲作品中最明亮、最愉快的一部作品。第四乐章的主题采用贝多芬早年的普罗米修斯主题,描写了革命的最后胜利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狂欢,以充满强烈生命力的音响结束全曲。
4
深交线上演奏贝多芬!这部作品完全体现了他的英雄性格
无论是印度圣贤、希腊国王、罗马英雄、波斯帝王,还是汉朝帝王将相,都以佛教的名义共聚武周山下,这次“峰会”的东道主正是北魏王朝。国外政要到访20余次47年前,法国前总统乔治·让·蓬皮杜的中国之行,拉开了西欧国家元首访华的序幕。”张焯说,从早期文成帝时昙曜五窟的开凿,到中期献文帝、冯太后、孝文帝时皇家营造的大窟大像,再到晚期迁洛后民间补刻的窟龛。
5
云冈石窟:从历史深处走向世界
 
E办事
  • 办事八达通
  • 生活八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