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袁斯茹 实习生 梅子君
目前,柴火创客空间已实现三大创新升级,持续聚合国内外创新人才。资料图片(柴火空间供图)
“7年前总理为我们添的这把‘柴’,让大家的创业热情越烧越旺了。”8月16日,柴火创客空间总经理叶雨告诉深圳商报记者。
2015年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了位于深圳华侨城创意园的柴火空间。当时不足100平方米的狭小空间,已然是奇思妙想的集聚地。据悉,李克强重点参观了空间的三个项目:开源智能机器人Ai.Frame、可以四轴并行的机械臂uArm和可折叠代步工具f.PET。
“当时还没有共享单车,这个可折叠代步工具是团队创始人自己正在运动康复期时,觉得发明一辆‘折叠小车’会很实用,”叶雨说,“柴火空间一直以来都全力鼓励新项目和新创意。”
据她回忆,在到访过程中,李克强反复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时,总理还接到了一张由柴火空间制作的特别证件:红色封皮上印着“创客护照”,编号000099。正是在此时,李克强说道:“好,我再为你们添把柴,让更多的人走进‘创客’行列!”
由此,“创客”一词正式“出圈”,还于这一年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创客们的奇思妙想和丰富成果,充分展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不熄引擎。
与“创客”这一概念渊源颇深的柴火空间,如今已迎来它的第11个年头。叶雨表示,柴火不断顺势完成一系列优化升级,推动创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对接,持续聚合国内外创新人才,讲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初心故事。
自2015年以来,柴火已经实现三大创新升级。
从服务的创客对象来看,柴火会员从深圳向全国辐射。据叶雨回忆,十几年前,深圳便让想法走进现实。她说,“深圳就是创客的‘好莱坞’。例如在华强北,他们总能在两小时内找全所需的电子元件,一周之内就能找到对口的供应商。”因此,在创立之初,深圳给予了柴火足够的养分。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扶持,柴火的会员组成了更大的互通网,相辅相成,万物互联。“现在,全世界以技术为载体的创新者对深圳都有了更多的渴望,也源源不断地来到了深圳。”叶雨告诉记者。
其次,柴火搭建起柴火科技服务网络,全国有40多家双创机构加入柴火科技赋能网络。2017年之后,创客空间在全国井喷式发展,柴火发起信息技术人才赋能计划,开始在全国各地寻找伙伴,整合深圳的新技术并输出数据。到目前为止,柴火已经和全国各地许多双创机构和高校达成战略协议。“通过课程、培训和宣传的方式,柴火让当地青年更加了解技术。”柴火通过搭建创新网络,吸引全国各地开发的方式,实际上成为了众多创客空间的枢纽。
第三,经过时间和市场的检验,柴火会员将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升级的成果已经显现。“科技创新的价值,一定要通过被验证和被应用才能够体现出来。”因此,除了最早的专攻于技术的“技术派”创客,柴火现在正逐渐吸引越来越多想要把技术应用起来的“应用派”创客,在发展的过程中愈发重视技术在传统产业应用的场景。对于“应用派”创客,柴火为其提供了独特的资源支持:“我们不希望他们以工科生的方式去学技术,而是希望他们在了解技术背后的逻辑之后,扫码就可以应用数据了。”通过为会员提供商业分析、对接产业端需求、专家以及投资机构等资源,柴火帮助创客们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应用。例如四川蒙顶山茶园升级项目、东莞城中村的旧改项目、广西北海甜瓜养护项目以及河北小麦品牌打造项目等。柴火的会员们正在把数字化的技术不断融合至各个传统场景里,形成一股新的激流。
谈到未来的发展,叶雨表示:“会员和柴火是共生关系。未来五年将推出更多解决方案,将视觉边缘计算等标准方案运用到各行各业的新型场景中去。”柴火将不断拓展技术应用范围,致力于让社区的用户能够真正把技术用起来。
审读:谭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