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魏沛娜
城市发展潜力,关键性因素是看什么?中国城镇化率已超过60%,还有多少农民会进城,城市化的脚步会放慢吗?如果大城市进一步长大,小城市和乡村除了衰败,还有出路吗?城市人多,真的“添堵”吗?技术会消解城市的重要性吗?
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向心城市》是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面向普通读者的学术普及读物,也是其前作《大国大城》的姊妹篇。继《大国大城》向公众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的规律之后,陆铭综合近几年的最新学术研究和调研成果,结合大数据所呈现出来的情况,说明了城市内部的发展规律,即随着服务业在GDP和就业中所占的比重会随着经济发展而越来越高;在“规模经济”的逻辑下,城市发展呈现出“人从农村集聚到城市,从小城市集聚到大城市,从城市的外围集聚到中心城区”的规律。这本书也同样引入“空间均衡”的概念,从“活力“宜居”“和谐”这三个城市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出发,论述了在国家、地区、城乡、城区郊区等层次中,应该如何顺应“向心力”所塑造的普遍规律与趋势,进行规划与选择。
▲《向心城市》
陆铭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年7月
本书由十章构成,第一章为“向心城市:就业、居住与通勤”,第二章为“空间均衡:活力、宜居与和谐”,第三章为“城市活力:密度、创新与消费”,第四章为“城市体系:国家、区域与城市”,第五章为“路径依赖:历史、政策与地理”,第六章为“便捷环保:人口、拥堵与污染”,第七章为“蔓延边界:高度、速度与规模”,第八章为“何以安居:土地、住房与规划”,第九章为“共同治理:市场、政府与社会”,第十章为“乡愁何处:流动、留守与收缩”。
在本书中,陆铭强调,基于城市治理的很多方面都存在规模经济效应,那么人口密度高,不一定是城市治理问题的根源,反而可能是解决拥堵、污染等城市问题的出路。通过展开关于向心城市体系的论述,陆铭试图扭转社会公众对“城市”概念的认知误区和在城市治理方面的成见,使城市真正能够为人民需求而建、而生,真正实现 “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的三位一体,并进一步释放城市的经济活力,为经济发展创造制度红利。
“人类在空间里移动—集聚、再移动—再集聚,差不多与生俱来,至今尚未停息。如此宏大又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题目,挡也挡不住出现百家争鸣。其中,陆铭的见解一向清晰而鲜明。本书是他最新力作,让我们和同意或不同意其观点的读者朋友,一起来品评其生动的叙述、推敲其关键论证和支撑性证明。”对于本书,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周其仁如此评价道。
审读:孙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