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驻穗记者姚嘉莉 整理
93年前,在广州红花岗刑场上,23岁的周文雍和24岁的陈铁军,从容面对敌人的枪口,英勇就义。今天,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有个八角湖心亭,亭上悬挂着董必武题书的“血祭轩辕”牌匾,正式为了纪念周文雍和陈铁军两位烈士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而修建的。时至今日,她们那场“刑场上的婚礼”,她们的爱情故事多次被拍成电影、粤剧,感动着所有的中国人。
“今天,我要向大家宣布:当我们把自己的青春生命都献给党的时候,我们就要举行婚礼了。让反动派的枪声,来做我们结婚的礼炮吧!同胞们!同志们!永别了,望你们勇敢地战斗,共产主义一定会胜利,未来是属于我们的。”这是电影《刑场上的婚礼》里最感人的一个场景。电影中的女主人公原型就是陈铁军烈士。
陈铁军,原名陈燮君,广东佛山人。1904年3月出生在佛山市一个华侨商人家庭。陈铁军童年时,便要求家里送她上学,像男孩子一样读书。1919年,五四运动浪潮席卷全国。陈铁军反抗婚约,冲破阻力毅然走上求学道路,随后独自赴广州读书,并于1924年考入广东大学(后改为中山大学)。求学期间,为追求进步,铁心跟共产党走,她将原名改为铁军。192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秘密从事革命活动,直至1928年被捕牺牲。
与她共赴刑场的革命伴侣——周文雍是广东开平市百合镇人。与富家出身的陈铁军不同,周文雍1905年8月出生在一个贫穷私塾老师家庭,从小跟着父亲念书,后来在亲友资助下考入广州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机械科。在这个人称“红色甲工”的学校里,周文雍读到了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和布哈林所写的《共产主义ABC》以及《阶级斗争浅说》等,并于1923年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后任团支部书记和校学生会主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广东区委工委委员、广州工人纠察队总队长、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部长兼市委工委书记等职。
当时的广州可谓是各种先进思潮传播的前沿阵地,正是共同的理想信念将这两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的命运从此紧紧相连。1927年,“四一五”政变后周文雍在广州转入地下活动,因单身汉容易引起怀疑,组织上于8月间派陈铁军到他身边假冒夫妻。在“家庭”内,他们一直保持着纯洁的同志关系。
1927年12月11日凌晨,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爆发了,并成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周文雍被选为广州苏维埃政府人民劳动委员。但起义遭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疯狂镇压,第三天就失败。周文雍率领部分起义武装,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奋战,杀出一条血路,撤离广州,辗转到香港。
1928年1月,周文雍化装成华侨商人,与陈铁军再次假扮夫妻,重返广州,重建党的组织。2月2日,由于叛徒出卖,周文雍和陈铁军同时被捕。在狱中,敌人以高官厚禄诱惑,他们不为所动。敌人对他们施以各种惨无人道的酷刑,他们仍坚贞不屈。敌人强迫周文雍写“自首书”。周文雍就在监狱的墙壁上写下了共产党人的不朽诗作: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这27个大字,将共产党人刚烈不屈的铮铮傲骨呈现出来。
临死前,周文雍和陈铁军留下了第一张也是最后一张合照。其实,在革命生涯中,两人早已产生爱情,只是为了革命事业,她们将爱意深埋心底。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当法庭询问周文雍还有什么心愿时,他说:“只想和陈铁军同志照一张相。”照片中,周文雍身穿半旧西装、陈铁军披着四五尺的宽围巾,脸上没有丝毫害怕,安静地站在周文雍身边。拍完这张照片后,两人被押赴刑场。1928年2月6日,即农历元宵节的下午,周文雍、陈铁军在赴刑场途中,沿途慷慨激昂地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她们的从容与淡定,令人为之动容。
[caption id="attachment_3303567" align="alignnone" width="550"] 资料图片[/caption]
一场“刑场上的婚礼”,一曲由信仰和爱情所谱写的颂歌,周文雍、陈铁军不仅向我们展示了最美好的爱情,也让我们记住了真正的革命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
审读:喻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