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张玮玮 通讯员 李玉玲 文/图
“感谢你们一直在耐心帮我做调解工作,多次奔波操劳,还使你因此受伤,希望您能早日康复。”近日,深圳市盐田区盐田街道人民调解室内,因工作期间摔伤尾骨的当事人张某握着排查员的手诚恳地说到。十分钟前,他刚刚和另一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
对这起工伤赔偿纠纷,盐田街道排查员徐晓华和黄英花了一个月时间进行调处。当事双方从一开始见面争得面红耳赤到最后握手言和,中间是排查员不言放弃的沟通,是多元化解纠纷机制搭建的桥梁。
2020年12月初,张某被某建筑公司雇请至某工地的信号工岗位开展塔吊指挥工作。12日晚上,张某在加班期间不慎摔伤,被送往去医院就诊。后经医院诊断为尾骨粉碎性骨折,并遵循医生意见回家休养。今年3月时,张某再次到医院复诊时发现尾骨并没长好,并立即住院接受治疗。因双方就医疗费和工伤赔偿问题无法达成一致,张某于4月上旬向盐田街道东海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了人民调解申请。
排查员徐晓华到工地了解事实
排查员依照调解程序,依法向双方当事人开展调查,实地走访工地,了解事实依据,并迅速聚焦双方的纠纷争议为:建筑公司是否应该向张某支付工伤赔偿金。
街道负责人、社区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共同参与纠纷化解工作
为此,排查员邀请了东海社区法律顾问杜煜律师当场向双方普及工伤相关法律知识,并详细讲解其工伤赔偿标准。同时,东海社区副站长何玉荣也以“熟人”身份加入劝说工作。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多方耐心劝导,公司负责人终于愿意对其进行工伤赔偿,但是赔偿的金额还有待请示领导。眼见调解有了一丝突破,张某却对核算标准提出疑虑,表示要去咨询其他律师。这次调解只能暂停。
2天后,因考虑到当事人行动不便,排查员亲自到工地上门调解。张某提出了22万的赔偿金,排查员则立即把其意见通过电话转达给公司,该公司负责人情绪开始变得激动,“不好意思,我们做不到,走司法途径我们也不怕”。为此,排查员连续多日上门对双方当事人开展单独沟通协调的工作,不断拉近双方的心理预期。
5月10日,双方当事人在排查员的耐心劝导下,终于同意到社区调解室见面。在排查员主持的愉快氛围下,在社区党委副书记、社区法律顾问、调解社工的见证下,双方签订了《人民调解协议书》并握手言和,这桩纠纷最终得到圆满解决。
盐田街道司法所有关负责人表示,群众纠纷无小事,盐田街道人民调解组织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还将不断完善多元化解纠纷机制,使纠纷得到妥善处理,促进辖区平安和谐。
审读:孙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