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刘悠扬
见到吕敬人老师的时候,他正跟来自南京的设计师赵清、周晨等人吃完饭出来,不远处的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里,“书艺问道——吕敬人书籍设计40年”的展览正在进行。
[caption id="attachment_3465966" align="alignnone" width="368"] ▲1970年代末入行,经历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书籍艺术发展整个进程的书籍设计大师、插图画家、视觉艺术家吕敬人说:“我把书籍当成一个舞台,设计要尽心尽力地为读者演绎一出生动的‘书戏’。”这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敬人设计工作室艺术总监,国际平面设计家联盟(AGI)会员,作品两获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奖、14次获“中国最美的书”奖、3度摘取中国出版装帧设计政府奖,并获得过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金银奖等诸多奖项,被认为是对当代中国书籍装帧做出杰出贡献并产生影响的设计家之一。[/caption]
这是吕敬人先生40年来书籍设计作品的回顾,共展示了吕敬人从事书籍设计 40 年以来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400多件、1000多册,同时,梳理出经历了活字铅印、平板胶印到数码时代中国印刷技术进步下的创作历程,以及“从装帧到书籍设计的观念转换”学术思想的演变。赵清等人也是为了此次展览特意从南京赶来。
[caption id="attachment_3465971" align="alignnone" width="1280"] ▲吕敬人在开幕式上致辞[/caption]
不只赵清、周晨,这次展览开幕式可以用书籍设计界的“盛会”来形容。吴勇、刘晓翔、韩湛宁、小马哥、朱赢椿、蔡仕伟、周晨、姜嵩、曲闵民、潘焰荣、张志奇等中国书籍设计界的中坚力量济济一堂,盛况空前;建筑师刘晓都、摄影师余海波、自然学者南兆旭、文化学者梁二平、画家梁宇、诗人何鸣、收藏家王鹏……深圳文化界也是群贤毕至。此次深圳大展的策展人韩湛宁说“吕敬人先生像是一个巨大的光源,将大家从四面八方吸引而来。”
[caption id="attachment_3466038" align="alignnone" width="2880"] ▲展览现场[/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3466039" align="alignnone" width="2880"] ▲展览现场[/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3466040" align="alignnone" width="2880"] ▲展览现场[/caption]
有人说吕敬人的作品从另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当代中国书籍设计进步的轨迹。这位曾两度获得“世界最美的书”殊荣的设计师,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代走出国门的书籍设计师,也是中国书籍设计领域的第一人,他曾经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美编”,后师从日本著名的平面设计大师、教育家杉浦康平,将“书籍整体设计”的理念最早引进到国内,虽然40年过去了,吕敬人已经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可他依旧不懈地普及自己的理念,始终坚持着“做有价值的书”,每一本都精益求精。
这是一个向大师致敬的展览,也是一部改革开放40年的书籍设计史。
[caption id="attachment_3465963" align="alignnone" width="492"] ▲吕敬人大量的优秀设计作品,成为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当代书籍设计的缩影和代表。[/caption]
思想转变:1989年赴日师从杉浦康平
吕敬人出生于1947年的上海。虽然当时国内没有“书籍设计”的概念,他也没有学习过书籍设计,但从小学习绘画奠定了他优良的美术基础。
[caption id="attachment_3466017" align="alignnone" width="672"] ▲敬人幼小时拜师学画[/caption]
1978年,吕敬人进入中国青年出版社参与书籍装帧工作,为书籍绘制封面。用他的话讲,“从画插图到画封面,20年间,其实还是处在了一个为书打扮、装帧的阶段,在出版社的环境里,作为美术编辑,想介入文本几乎是不大可能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大量的图书、电影等文艺资料开始陆续进入中国。在那个中国图书还处于限定三种色彩的凸版印刷和审美单一的时代,大量外国图书的设计带给吕敬人很大的冲击,惊叹国外书籍设计的艺术表现力以及故事叙述的生动性的同时,他开始像那时的许多年轻人一样,蠢蠢欲动,想去外面的世界里看一看。
1989年,40岁出头的吕敬人有机会得到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与日本讲谈社的协议派遣,来到日本学习。
初出国门的吕敬人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对现代艺术,但最好奇不过的自然还是书籍。有一本名叫《全宇宙志》的书,彻底颠覆了他对书籍设计的理解,也改变了他日后书籍设计的人生轨迹。
[caption id="attachment_3466018" align="alignnone" width="672"] ▲《全宇宙志》1979[/caption]
“我第一次翻阅《全宇宙志》后,书捧在手心里,我被震惊了。我站在那里浑身发抖,万万没有想到,书还能设计与制作成这个样子,我觉得整本书就是一个宇宙,文本、图像、图表、注释、符号……纷杂的巨量信息有序地融入黑色的页面中。”
设计这本《全宇宙志》的人,正是影响了吕敬人一生的恩师——日本著名书籍设计大师——杉浦康平先生。
经人介绍,吕敬人有幸来到杉浦先生的工作室学习书籍设计,从最基础的“学徒”做起,历时两年,杉浦康平对图书的“整体设计”的理念让他豁然开朗。
[caption id="attachment_3466019" align="alignnone" width="672"] ▲1989年在杉浦康平事务所聆听视觉信息图表设计课程[/caption]
从杉浦康平那里接受的书籍设计理念,包括编辑设计、信息视觉化设计、网格设计等,都给吕敬人留下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里程碑:从“装帧”到“书籍设计”的观念转换
回国后,吕敬人不再满足于为书籍做封面。1996年,他与宁成春、吴勇和朱虹联合举办“书籍设计四人展”,并合著了《书籍设计四人说》,提出我国书籍需要完成从“装帧”到“书籍设计”的观念转换。
[caption id="attachment_3466021" align="alignnone" width="672"] ▲“书籍设计四人说”出版物、请柬及展览现场 1996[/caption]
这本书和这个展览,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在当时都可谓是异想天开之作,书籍印刷使用了多达35种不同材质的纸张,企图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语言样式面向公众和社会,希冀概念的提升和深入的实践促动当时行业的发展进取。然而,此一振臂高呼却引发了当时行业内一片哗然,批评与批判不绝于耳,持反对意见者随之举办了针锋相对的《大封面》展览,以此捍卫“装帧”传统。
潮流终不可逆转。在接下来的几十年设计实践中,吕敬人将书籍设计细化为“装帧+编排设计+编辑设计+信息视觉化设计”的“3+1”整体系统工程,并提出了“书戏”和“书筑”两个概念。
20多年过去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设计师们接受了“3+1”的书籍整体设计观。当初的那场探索与实践的运动,也成为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重要转折点,并且推动了整个中国书籍设计的长远发展。随后,中国的书籍设计师与中国的现代书籍开始相继走向国际舞台,尤其自2004年开始参加被称为世界图书设计界“奥斯卡”的“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活动以来,至2021年,先后22本中国设计获此称号。
书籍设计师更像一个导演
吕敬人先生是国内第一个明确提出从“装帧”到“书籍设计”理念的转换这一关键课题的人,而后身体力行,在书籍设计领域不断推陈出新,进行了无数独创性尝试。
2000年,他接到《梅兰芳全传》 一书的设计任务。文字编辑给了他一本纯文稿,35万字,没有任何图像资料。可是,梅兰芳是个视觉表演艺术家,没有照片怎么行?几经与作者、编辑交流商量,并征得了梅兰芳家属的同意,征集了上百张梅兰芳的图片,吕敬人重新编辑了全书图文结构。
[caption id="attachment_3466023" align="alignnone" width="6720"] ▲《梅兰芳全传》[/caption]
在吕敬人看来,书不仅仅是平面的载体,更是承载信息的三维六面体,每一面都可以承载信息。于是,他将书口做了一个特别的设计,读者在翻阅书籍时,左翻是穿戏服的梅兰芳舞台形象,右翻是着便装的梅兰芳生活形象,书口呈现出他生命中的两个重要舞台。此时的设计师成了文本的编导者,书籍设计为原文本增添了阅读价值,其中编辑设计的概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caption id="attachment_3466041" align="alignnone" width="604"] ▲吕敬人与与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先生在一起[/caption]
还有一套小书《怀珠雅集》,一共5本,是五位画家的藏书票作品。出版社本来仅仅想出本画册,但是吕敬人觉得,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当今了解藏书票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对书卷文化也越来越淡薄。能不能将有关读书、藏书、藏书票审美的文章评述,摘取只言片语,融进这五本画册中?在他的建议下,出版社重新组织了编辑班子,引导人们感受读书的价值,引证和补充作者对藏书票的创作涵义。最终,这套书一出版就受到关注,一销而空。
[caption id="attachment_3466025" align="alignnone" width="672"] ▲《怀珠雅集》2003[/caption]
《小橘灯》一书,出版社本来请了一位外国插画师,以丙烯颜料创作抽象图案。吕敬人觉得不妥,孩子未必看得懂。后来,在他的建议下换成了一位中国剪纸艺术家……
“这些文字、图像、色彩、结构……阅读的过程,从来都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书籍设计师更像是一个述书人,一个导演,甚至有时候还是一个演员。”吕敬人说。
[caption id="attachment_3466036" align="alignnone" width="720"] ▲《剪纸的故事》获“世界最美的书”银奖[/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3466037" align="alignnone" width="432"] ▲世界最美的书奖状[/caption]
1000册代表作勾勒40年思想发展历程
展览中展出的一千多册作品,可以看到吕敬人不同时期和阶段的代表性作品,如:《生与死》《黑与白》《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周作人俞平伯往来书札影真》《子夜》《马克思手稿影真》《朱熹榜书千字文》《翻开》《赵氏孤儿》《食物本草》《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怀珠雅集》《书戏》《敬人书籍设计2号》《书艺问道》《怀袖雅物——中国扇子》《剪纸的故事》……
[caption id="attachment_3466026" align="alignnone" width="672"] ▲《黑与白》1995[/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3466033" align="alignnone" width="540"] ▲《子夜(手迹本)》[/caption]
《生与死》设计于20世纪80年代初,书封上红与黑两种色块交映重叠,中间呈现一个灰色的人形,蹒跚行走。
这种寓意有所指有意味有联想有判断,在刚解冻的年代,算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当时还是铅字凸版印刷,全部手工绘制,连书名也需手写。印刷限定用三色,只准印封面(封底空白,为省锌版费用和油墨)。于是吕敬人动脑筋,想方设法由两色叠压产生第三色,甚至第四色第五色,这中间需要不断试验。此书获得1986年第三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银奖。是吕敬人刚入行获得的第一个全国奖。
[caption id="attachment_3466042" align="alignnone" width="1620"] ▲《周作人俞平伯往来书札影真》[/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3466035" align="alignnone" width="672"] ▲《灵韵天成》2007[/caption]
《怀袖雅物》,是吕敬人及其弟子历时五年创作出来的作品。设计的前期先决定这本书的叙事结构,设计思路不希望只是扇子的平面展示,而是增加扇子从取材到制作到成品的过程,故增加补充了制扇骨、扇刻、扇面的图文的编辑设计。因书的主题是折扇,而纸质书与电子书载体不同之处在于翻阅形态,他便从折扇的多层重垒特性中,找到不断翻折的灵感。于是,在筒子页的基体中,注入M折页、双折页、单拉页、长短页、半透页、宣纸页的信息,分别以不同的主题内容在多主语的陈述过程中承担各自的角色。同时在二次元平面上进行文字、插图、照片、色彩、空间、灰度、节奏的运筹,展现文本诸元素的延续性、渗透性、时空性。因其体例繁杂,他建立严密的网格系统,以文字属性分割成不同板块,分门别类为若干等级的题首、正文、说明文、注释文、图解文,使其有统一的原则,又具有识别性。古线装、经折装、筒子页、六合套成为其设计的基础。该作品一经面世便成为经典。
[caption id="attachment_3466027" align="alignnone" width="672"] ▲《怀袖雅物》2010[/caption]
《书戏》设计于2006年,是中国当代40位书籍设计家的作品集,与《敬人书籍设计2号》《书艺问道》一样,从内容到形式,从编辑到设计都由吕敬人自己主导。此时,对文本全方位的“介入”令吕敬人在书的舞台上有了尽情驰骋的驾驭快感。
[caption id="attachment_3466029" align="alignnone" width="672"] ▲《书戏》2007 、《书戏》(内封)2007[/caption]
此外,作为教育家,吕敬人有大量的书籍设计著作与教材。诸如《书籍设计四人说》《敬人书籍设计》《敬人书籍设计2号》《书艺载道》《从装帧到书籍设计》《在书籍设计的星空中漫游》《翻开:中国当代书籍设计》《吕敬人书籍设计教程》等。《书艺问道——吕敬人书籍设计说》更是成了设计界科班生的经典教材,里边有大量的图表和算法,黄金比五角星、螺旋形黄金比、东方草席形比例、德国黄金分割法、复合形网格、长方形网格……做设计,理科文科需两全。
[caption id="attachment_3466031" align="alignnone" width="672"] ▲《书艺问道》2006[/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3466032" align="alignnone" width="672"] ▲《书籍设计教学讲义》2009[/caption]
用设计去讲中国故事
“不摹古却饱浸东方品味,不拟洋又焕发时代精神。”是吕敬人一生的艺术设计追求。在展览现场,这句话被十分醒目地镌刻在入口处。
[caption id="attachment_3465972" align="alignnone" width="1649"] ▲展览入口处[/caption]
“我喜欢中国设计的味道。”吕敬人说。他设计的书,从形态到图形、纸张,都会注意中国元素。有传统意韵,但一定是创造性地使用,转化为现代人的审美符号。他曾设计一本十八世纪风靡法国的《赵氏孤儿》中法文剧本的合集,作为国礼。为此,他将书做成双封面,中式封面篆刻的是明版本文字,西式封面雕刻法文译文。装饰图形,一个是东方如意纹,一个是西方几何曲线纹。中国的雕版印刷和西方的铅字技术相结合,最终形成一个中西交融的、中法互通的书籍形态。
[caption id="attachment_3466030" align="alignnone" width="276"] ▲《赵氏孤儿》[/caption]
获得“世界最美的书”奖的《中国记忆》设计上则更为复杂。书脊上端用红线扎制中国方胜图形、内页为了展示大图而使用的跨页M折法、薄纸隔页与正文内页相互叠印等,让读者在翻阅每一页时都有惊喜。“这本书的设计成功主要在于,从选题确定一开始,我们都全力以赴地介入编辑,对图书要做什么内容,希望做成什么样式,心中都有非常清晰的构想。”吕敬人把《中国记忆》的设计成功原因归结为,这是“书籍设计”理念一次较为完美的演绎。
[caption id="attachment_3465973" align="alignnone" width="640"] ▲《中国记忆》2008[/caption]
“我现在在做一套很有价值的书,中国科技大学纸张研究所编著的《中国手工纸文库》。这套书是全国各省造纸术的田野调查报告,对每一种纸作了人文和地理以及工艺的记载,并附有真实的原纸,为读者提供直觉体验。出版社选题定下来,我们就和学者、出版人、编辑投入全书的编辑方案的交流,到造纸现场考察,共同设定全书的信息阅读系统,完成全套书至少需要数十年,我认为是值得的。工作室的目标:尽可能让学术研究成果通过设计发挥其阅读的最大价值,这也是我这些年来提倡书籍设计理念的追求。”吕敬人说。
[caption id="attachment_3466044" align="alignnone" width="672"] ▲吕敬人在北京雅昌“人敬人”书籍艺术工坊做书[/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3466046" align="alignnone" width="680"] ▲体现传统书籍文化的手工书籍设计[/caption]
40年来,在吕敬人的不断探索中,传承/创新、东方/西方,感性/理性,内容/形式,本土/国际……诸多原本对立割裂的观点终于得到了融合。正如吕先生的老师、日本著名设计大师杉浦康平所言:“今天,吕敬人促成的中国书籍设计观念革新的背景,重合叠印着我与吕敬人在东京反复探讨的‘东方设计语法的确立与实践’这一主题……这是一种向对方靠近的看世界的方式。”
审读:孙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