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驻穗记者 张莹
上世纪30年代,他在鲁迅先生的指引下成长为新兴木刻运动的得力干将;抗日战争时期,他是延安鲁艺木刻工作团的组织者、领导者;他的作品《到前线去》、《开镣》、《前夜》等,已然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他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版画家、油画家、中央美术学院的创建者之一、广州美术学院首任院长兼党委书记胡一川。
近日,“时代先锋的现场——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展览通过500余件珍贵的作品、手稿,包括国家博物馆一级文物、第一次到广州展出的《开镣》等,以及前期收集、整理的大量口述史和文献资料,包括胡一川应邀出席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请柬等,还原了一位“时代先锋”的艺术和人生现场,以此来纪念这位深刻影响了中国20世纪美术走向的大家。
将艺术实践与民族国家命运紧紧连结
据介绍,2020年是胡一川先生诞辰110周年,中央美术学院与广州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站在人生的前线——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今年的展览,回到胡一川先生曾经工作、生活了最长的时间的广州美术学院,并进行了重新的组织和部署,增加了与此地密切相关的作品和文献,以“时代先锋的现场”为题,再次向全社会郑重推出,旨在让胡一川先生的革命精神和美育思想影响更多的人。
三大板块呈现“时代先锋的现场”
本次艺术与文献展通过三大板块来呈现胡一川的“时代先锋”现场。
第一板块为“到大时代中去”。这部分作品造型坚实敦厚,光影营造突出,具有极强的个人特色,同时又和作者自身的生命经历密切相关,有一种质朴的感人力量。
与此创作脉络相对应的是他辗转河北、北京、武汉、广州等多个教育战线的“现场”,以及作为新中国美术教育新格局建构的重要建设者的线索。革命与教育的“现场”也是他创作的“现场”,这两个现场交织在一起,才构成我们对于胡一川更为完整的理解。
第二板块为“到生活中去”。在胡一川学习和创作油画的过程中,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早年在杭州国立艺术院的学习经历,后来针对他所认同的艺术家画作的临摹,还有那阅读国外现代派画册所得到的启发,但所有这一切都经过了他的转化和淬炼。影响他创作的多元因素,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内容与形式、色彩与笔触,关于西方现代派和中国传统书画,他都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篇章。
第三板块为“到前线去”。作为新兴木刻运动的干将,胡一川受到鲁迅所倡导的文艺精神的鼓舞,参与组织木刻社团,加入党所领导的左翼美术家联盟,他还奔赴延安,组织鲁艺木刻工作团,在各个战场的“前线”,用刀和笔刻写了众多令人热血沸腾的作品,发出了那个时代振聋发聩的吼声。
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谢昌晶表示,广州美术学院成立了胡一川研究所,以其故居为基地,对他的大量作品、手稿、日记等珍贵文献和遗物进行保存和整理工作,多次组织胡一川的展览、出版和研讨活动。去年和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站在人生的前线”展和本次“时代先锋的现场”展,就是目前为止胡一川先生最为完整、最为重要的系列展出,旨在进一步挖掘胡一川丰富的艺术与精神遗产,为新中国美术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发挥更多更好的作用。
代表性作品赏析
《到前线去》
胡一川创作于1932年的木刻作品,典型而生动地反映了上世纪30年代初左翼美术青年在救亡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被收入美国艺术概论教科书《与艺术共存》(Livig with art)。
《牛犋变工队》
《牛犋变工队》是胡一川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深入调研后创作的作品。1944年7月,美国派出以马歇尔为首的军事代表团——“美国陆军驻延安观察组”访问延安。八路军总部设宴招待美军观察组,毛泽东出席了此次宴会。当晚,在宴会窑洞的墙上挂着的正是《牛犋变工队》。
《开镣》
创作于1950年,被徐悲鸿推荐参加当年在苏联举办的艺术展。被誉为“新中国油画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的开山力作”和“社会主义油画创作的奠基性作品”。
胡一川曾自述:“《开镣》表现全国人民解放的心情。选这个题材,因我有亲身体会,1933年我曾蹲过国民党反动派的监狱3年。”可见,生活源泉是《开镣》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
《前夜》
1961年创作。作品表现革命暴动的前夜,在一户农家狭小的阁楼上革命者召开部署会议的紧张情景。
审读:喻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