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驻佛山记者 段煜第 通讯员 罗静文
在近日举行的广东金融高新区投融资对接洽谈会上,广东精铟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精铟海工”)与猎投基金、浦发银行佛山分行签署投贷联动战略合作协议,分别获得债权融资8000万元、股权投资近6000万元。这笔融资将被用于该公司支持后续大型装备的制造。从此,该企业离全球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第一梯队的梦想又近了一些。
佛山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金融业的支持越来越显得重要。至2021年7月底,位于佛山市南海区的广东金融高新区,经过14年建设发展,共引进项目1184个,累计投资规模超1977亿元,其中金融高新区基金类机构978家,募集与投资资金规模超1330亿元,成功打造华南地区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投生态圈。伴随而来的是高层次金融人才。10年前,这里的金融人才尚不足2000人,如今发展至6万多名,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超80%。
广东金融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金融高新区正在进一步扩大产业生态圈,打造完整的金融产业链,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新高地,成为珠三角制造业与全球资本、技术、人才、项目合作的对接平台,为佛山市以及广东省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作为广东建设金融强省战略七大基础性平台之首,广东金融高新区坚守“国际金融后台基地”和“现代产业金融中心”两大定位,坚持不懈地优化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打造广东“城产人”融合示范标杆。更重要的是政务服务的不断优化。为了将广东金融高新区的创新极点之一——佛山千灯湖创投小镇打造为珠江西岸创业投资中心重要的物理载体,佛山市南海区出台了落户奖励、租金补贴、经营扶持、投资奖励、人才补贴、投资挂牌奖励等多个扶持政策,落户奖励最高5000万元。
在工商登记服务方面,为落户的有限合伙企业开设绿色通道,实行专窗专办,并推出“云”上服务,机构无需到现场即可完成注册入驻流程,资料齐全最快可一个工作日完成营业执照办理。同时,根据创投类机构特点,实现了基金类机构的集群注册,提供免费注册地址及地址托管服务,让各类基金机构落地真正实现“零成本”。
众多的入驻广东金融高新区的项目,构成了一个金融产业生态圈,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金融租赁、公募基金、小额贷款、典当、担保、私募创投、融资租赁、金融科技、服务外包等金融及类金融业态应有尽有,金融产业链条持续完善。其中,尤以今年5月中科沃土和新晟期货的到来最为提振人心。佛山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个拥有公募基金牌照的地级市。
依托已有的产业形态,广东金融高新区坚持每年举办中国股权投资论坛暨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洽谈会、资本市场发展大会、千灯湖金融峰会等品牌活动,有效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到本地创新创业的投资,为本地企业“输血”。已在新三板上市6年,且多次享受到资本“甜头”的精铟海工就在其中。“很多时候是资本找不到好的企业,好的企业找不到资本,广东金融高新区、千灯湖创投小镇这些平台就充分发挥了桥梁的作用,促进了他们的对接。”该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邓达纮如是说。
截至今年6月,佛山千灯湖创投小镇内的基金机构实际投资额累计达到696.11亿元,投向佛山地区的金额为92.72亿元、65.82亿元;已投项目累计达到861个,投向佛山地区项目为221个,投资覆盖行业包含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生物医药、环保类、新材料、半导体、高端制造业等国家重点支持产业。入驻小镇的广东金睿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功推动佛山3D打印企业峰华卓立挂牌新三板,2018年金睿和投资的南海企业文灿股份成功上市……
为打造珠江西岸装备制造按揭中心,广东金融高新区积极牵线融资租赁企业和制造业企业对接合作。截至6月底,在佛山市南海区内注册的融资租赁(金融租赁)机构73家,注册资本合计超52亿元。在佛山市南海区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后,广东金融高新区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通过总规模20亿元的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重点投资于小微型、中小型创新企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引导基金合作参股子基金达26只,子基金总规模超过73亿元,引导基金认缴规模达12亿元,财政资金放大倍数近7倍。精铟海工、欧谱曼迪、碧沃丰等企业都曾接受过基金的助力。
同时,将佛山民间金融街及周边改造成“区块链+”金融科技产业集聚基地。鼓励区块链等技术在金融、制造业、贸易、民生项目等领域先试先行,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应用模板。截至目前,已引进金融科技企业70家,其中26家企业被认定为“区块链+”金融科技企业,项目提供的服务涵盖智能零售、区块链安全信息监测、供应链管理、知识产权、绿色环保等应用场景。
金融服务业和实体经济的互相融合,让企业可以在短期内完成靠自身积累达不到的速度和高度。而在金融活水的刺激下,佛山市南海区企业的资本意识也在增强。目前,佛山市南海区共拥有境内外上市企业2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3家,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300多家。
审读:孙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