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梁瑛
中国历史上盛行千年的书斋文化,在今天寸土寸金的繁华都市里,还有生存空间吗?4月24日在宋文治艺术研究中心,七位深圳艺术家以展览和雅集的形式呈现了自己的答案。此次活动以“此心安处是吾斋”为题,从宋文治先生的松石斋生发,汇集了宋玉明、叶建强、陈俊宇、王子蚺、易东华、李原原、庄程恒等七位不同年龄段的深圳艺术家,讲述他们的书斋故事,展现他们凝聚在文人斋号里的艺术追求。展览将持续到6月24日。
笔墨纸砚、案头清玩……此次展览在更加日常的环境中呈现,通过相关文献资料和艺术作品,以及书斋氛围的营造等,邀请观众走进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展览的动线从宋文治先生的“松石斋”开始,延伸到七位深圳本土艺术家的书斋。笔墨唱和、以文会友,展览以雅集的形式拉开帷幕,力图带领观众暂离都市烦嚣,回到如诗如画的书斋文化之中。
△宋文治《松竹幽居图》
主办方介绍,宋文治先生将其所居命名为“松石斋”,并常常以此在他的作品钤印或题款。对于“松石斋”的寓意,他常以其师吴湖帆所赠的“松岂无骨,石亦有姿,唯此两者,是为相知”释之。在他的一生中,共有三处松石斋,一处为安亭震川中学内的“松隐庐”易名而得,一处为南京住地,还有一处在太仓,与宋文治艺术馆相连。观众在展览中,可以看到名家题写的斋号,也可以看到宋文治先生以松石斋钤印的艺术作品,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艺术家的精神追求。
古人通常将书房称作“书斋”,以寄托高洁清雅、正心诚念的境界理想。对于文人雅士而言,书斋不仅仅是专门从事阅读、习字、绘画等文化活动的物质空间,更是他们精神安放的场所。而时至今日,在喧嚣繁忙的时间和空间里,拥有一间能够隔离世俗、容纳自我、养性明志、清心博览、通天接地、悟道通理的书斋是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展览之前,主办方采访了几位参展艺术家,他们中有的来深多年,事业有成的同时,把书斋视为自己心灵的退守之地;有的尚且年轻,面对生活的繁杂琐碎,起一斋号,在想象的空间中安放灵魂,而无一例外,他们的回答都指向了一处——此心安处是吾斋!通过在现场播放的采访视频,观众可以了解到艺术家斋号背后的故事。
△宋玉明《春晓》
△叶建强《山居欲雨》
△陈俊宇《熏风送暖紫薇开》
△王子蚺《松泉幽居》
△易东华《书法之一》
△李原原《松林云雾》
△庄程恒《山留太古雪》
见其书斋,如见斋主,斋号与斋主的情操往往交融于一体。在本次展览中,宋玉明的碧波居、叶建强的仰素斋、陈俊宇的滋兰庭、王子蚺的榴园、易东华的湖山堂、李原原的梦田、庄程恒的二安书屋,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展现了艺术家不同的思想风貌,而他们在其中的艺术创作和生活,则展现着艺术家的文人志趣。
审读:谭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