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梁瑛/文 韩墨/图
从中共一大到新中国诞生,从南昌起义到攻占总统府,20世纪的中国绘画是超过5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上数量最多、也是题材最为丰富的百年,而其中,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占据相当大比例。4月24日,著名艺术评论家陈履生做客关山月美术馆“四方沙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为观众梳理了百年历史中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脉络。讲座以现场+直播的方式,吸引了线上线下众多观众。
1995年,刘春华的《毛主席去安源》在中国嘉德的拍卖会上拍出了605万,创造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市场上华人油画的最高价。在此之后,革命历史题材绘画在艺术市场上屡创新高,时至今日,这幅画的估价已经高达1.5到2亿元,这一现象,反映了近年来,人们对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重新认识。陈履生感叹说,我出版全世界第一部研究新中国美术的专著《新中国美术图史》的时候,学界没有人认同,谁也没有想到,这些作品重新回归到社会的时候所发生的变化。
△刘春华《毛主席去安源》
在本次讲座中,陈履生从六个方面,对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艺术作品的创作脉络进行了全面梳理。他认为,在这百年的历史中,因为中国社会的发展遭遇到外国列强的欺凌以及现代化思潮的冲击,在战争与革命、建设与发展、开放与崛起为关键词的百年中,不断变化的社会问题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从未有过的丰富的内容,加上绘画以其特有的功能作为“时代的刃锋”,在战争和革命的岁月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影响到新中国美术发展的延安传统。而作为延安传统的承传与发展,1949年之后的革命历史画创作此起彼伏,成为新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篇章。
△讲座现场
画家们在时代的发展中,以辛勤的劳动,集体编著了20世纪中国绘画史的精彩篇章。他们所留下的作品见证了一个时代中的革命历史画创作的成就,也推动了美术创作的整体提升,其中的许多个案又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与时代关联的革命历史画创作的特点。这些作品作为图像化的革命历史,其中的建党与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艰苦岁月,历史转折,不屈不挠,胜利欢歌,都填补了图像欠缺的空白,有着特殊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作用。
△何红舟,黄发祥 《启航》
△黎冰鸿 《南昌起义》
陈履生认为,这些图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实践中,实际上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留下历史影像,有些历史资料非常欠缺,1949年之后,很多的美术家基于当时的社会需要,投入到革命历史画的创作中去,这一创作的重要性,不仅是为中国共产党弥补了史料不足的缺憾,也为共产党人在革命胜利后重新回顾这段历史提供了形象化的图像资料,更为我们今天的年轻人,能够了解这段历史有了非常重要的形象的画面。
审读:孙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