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河源
前有连阔如先生的《江湖丛谈》,将百来年前江湖金皮彩挂评团调柳江湖八门的规矩、表现、切口乃至骗术,揭了个通透,至今读来,仍惊心动魄。再有就是《古玩的江湖》,一位资深古玩藏家,将当前收藏界的诸多秘辛,和盘托出,启人沉思让人警醒。
[caption id="attachment_3254927" align="alignnone" width="866"] ▲《古玩的江湖》
杨青 著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20年10月[/caption]
约翰逊博士构筑的概念“普通读者”,经由吴尔夫二传,嗣响不绝,大获认同。直接用作书名以致敬的,我寓目的就有两三种。何谓普通读者?“普通读者不同于批评家和学者,他受教育程度较低,也没有过人的天资。他读书是为了消遣,而不是为了传授知识或纠正他人的看法。”(出自弗吉尼亚·吴尔夫著,马爱新译《普通读者》。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11月)以阅读为消遣的是普通读者,仿此,以观赏展品或阅读文玩字画故事的,可谓寻常看客了——相比置身卖场的跌宕刺激,纸上谈兵可是便宜得多呢。
作为一名寻常看客,随着年齿日增,逛博物馆的次数也逐年增加,玻璃柜中的诸色展品,若陶器、瓷器、铜器、漆器、木器、石器、玉器、文玩、书画之类,水过地皮湿,多多少少在脑子中留下点模糊影子。供职媒体的十来年间,偶尔会碰到鉴宝栏目的同事,听他们八卦点民间收藏的悲喜闹热。总的印象,古玩的水很深,也很浑,深知自己并没两把过硬的刷子,所以老老实实岸上呆着,不敢在行家和江湖佬面前暴露智商存量。
无奈积习已久,难免见猎心喜,既然无力收藏,略略知晓点江湖个中戏法也是好的,尤其那些深入其内而反出其外的作品,就颇中我的下怀。前有连阔如先生的《江湖丛谈》,将百来年前江湖金皮彩挂评团调柳江湖八门的规矩、表现、切口乃至骗术,揭了个通透,至今读来,仍惊心动魄。再有就是《古玩的江湖》,一位资深古玩藏家,将当前收藏界的诸多秘辛,和盘托出,启人沉思让人警醒。
《古玩的江湖》正文三辑:“欢喜得不得了”“好得不得了”“后悔得不得了”,分别讲述了口述者经手过眼的不同时期、不同材质、不同用途的古玩——紫砂壶、宣德炉、铜钱、印章,案头供石、黄花梨、瓷器、字画,砚台、佛像、玉、竹牙角雕,并附记了古玩圈的一些行话。从这些细目当中,大约可以想见民间收藏界的版图格局,从口述者归纳的三个“不得了”,也约略可以觇睹局中人心绪起伏的大略情状。深入其内,每一节,讲述者除了在收藏故事中,穿插该门类一流作手的相关谱系外,还不失时机地将该类古玩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工艺过程约微点出,如此这般,稍微上心一点的寻常看客,也不会关公当了秦琼的。
最为让人过眼难忘的,是他作假鉴真的心得。譬如,清理得干干净净触眼如新的紫砂陶花盆,何以知其为旧物?“趁对方分神,我把花盆翻过来一瞄它的底,底部出水的孔眼四周都是白圈圈,这下确认了,老东西!”那是积年累月浇水,碱性物质吸附堆积的岁月痕迹。紫砂壶作假,最难的是壶嘴和壶纽里的茶垢。翻砂法作出的宣德炉,内膛会“粗嘎嘎的,磨手。” “真铜钱的字迹俊朗清晰,字膛平整。”“田黄的第一要素——裂缝。”“昌化鸡血石神奇的地方,它是三维立体的。”“文房供石,不会独独追求质量,其审美一定平和,不妖娆,也不鲜艳。无论太湖还是灵璧,它的颜色都肃静淡雅。”“对于英石来说,声音是第一位的,因为英石密度非常高。”“真正黄花梨的香是淡淡的,来得很慢,慢慢地飘来。很细很入微,很尖锐。什么叫尖锐?能透过你的鼻子,一直传到你的大脑,让你产生一种记忆。”……各类古玩的鉴别要点,很多言他人所未道,甚或独家心得,也未可知。
贯穿到底、三复斯言的,是作者对眼力、对书画审美能力的强调:“书画审美对于正确审美观的树立非常重要,是一切古玩审美的基点,并且贯穿始终。”“厉害的是那些真正做学问的人,因为他们对字体的敏感度很高,特别是书法工地好的,可以一眼定生死。”“入行的基本训练,就是找好东西,反复看,大量看。”“博物馆里流传有序,要不惜一切代价去看一看真迹,不是走马观花,要好好看,一幅画看上几个小时,看透了,理解到位,最后在脑子里打上烙印。”
“所谓收藏,拼的是建立在审美能力上一刹那的眼力和判断力。”诚哉斯言!这门学问,当作生意来做,就会在“骗人”和“被骗”的劫海中载沉载浮,永无了期。如此,莫如作位寻常看客,倒逼制售文玩字画者,多点技术含量,一如普通读者那样:“如果在媒体没有准头的射击之外,作家能感到还有另一种批评,来自于爱读书而读书的人,他们在慢慢地、非专业地,带着最大的同情,但又以最严格的态度阅读。这难道不有利于提高作家的写作质量吗?”(出自弗吉尼亚·吴尔夫著,马爱新译《普通读者》。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11月)譬如佛山季华路上价位最高那家斋菜馆,一间雅座的墙上,一大幅书法作品,连题目在内读过三行,我就懒得继续费眼了: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前书协主席苏先生白字连篇的法书,营销畅旺,恐怕也跟寻常看客的水位过低有关吧?
【作者简介】
杨河源,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曾任职高校、媒体,现为东莞图书馆研究馆员。
审读:喻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