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276

读创网首页 > 文化 >
【原创】读创读书|张清:我为何要通读《全唐诗》
来源:读创/深圳商报
编辑:杨晚霞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编辑 刘悠扬
除了李白杜甫,还有课本上背诵过的那些名篇,关于唐诗,你还知道什么?
今天的中国人说起唐诗,通常说的是《唐诗三百首》,而不是《全唐诗》。这部由康熙皇帝主持编修的大书,收录唐诗48900多首,作者约2300人,共计900卷,全面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最高峰——唐诗的璀璨成就。
由于《全唐诗》卷帙浩繁,迄今为止真正读完的人屈指可数,市面上各种解读唐诗的图书,多半也是基于《唐诗三百首》。最近,资深媒体人张清花费四年零七个月的时间通读《全唐诗》、仿照诗话体例而写成的笔记汇编《清读全唐诗》由浙江大学出版社与启真馆联合推出,书中收录了1274条诗话,以现代人的视角,带领读者领略唐诗中蕴藏的宇宙哲思、志向情感。
[caption id="attachment_3247802" align="alignnone" width="1080"] ▲《清读全唐诗》
张清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0年12月[/caption]

3月12日,张清携《清读全唐诗》做客“亚洲铜文化大家私聊会”,与读者分享了他为何要通读《全唐诗》、从《全唐诗》中读出了什么、《全唐诗》究竟该怎么读等话题。讲座由知名设计师、学者韩湛宁主持。
[caption id="attachment_3247803" align="alignnone" width="1620"] ▲张清(右)做客“文化大家私聊会”(黄伟钊 摄)[/caption]

读完《全唐诗》的人寥寥无几
张清半生从事报纸副刊工作,是一位老新闻人,曾任《深圳晚报》周末版主编、深圳商报文艺部主任、《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主编,著有《百年百日》《吹皱集》,合编有《私人阅读史》《向阅读致敬》等。
《全唐诗》是部什么样的书?讲座伊始,张清介绍道,清朝平定天下后,为了偃武修文,康熙皇帝发起了编修《全唐诗》的出版工程,将这个任务交给当时的江宁织造、《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爷爷曹寅,曹寅及其团队在扬州开局修书,花了一年多时间编出了《全唐诗》,收录唐诗48900多首,作者约2300人,共计900卷,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
[caption id="attachment_3247811" align="alignnone" width="400"] ▲《清读全唐诗》依据的是中华书局根据扬州诗局刻本点校,在1960年重印的版本。[/caption]

到了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在《全唐诗》的基础上编选了《唐诗三百首》。为何叫这个书名?张清说,“三百”不是一个简单数字,它是从《诗经》来的,《诗经》古称“诗三百”,“唐诗三百首”暗示了一个价值判断,即唐诗承接《诗经》,是中华诗歌经典,可以与《诗经》比肩,实际上这部书里收录了311首诗。
[caption id="attachment_3247814" align="alignnone" width="297"] ▲中华书局1998年版《唐诗三百首》[/caption]

《全唐诗》是皇皇巨著,仅诗歌数量就将近5万首,让人望而生畏。自它诞生至今,后人出过不少解读唐诗的书,如清人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民国闻一多的《唐诗杂论》、施蛰存的《唐诗百话》、钱锺书的《钱锺书选唐诗》,最近这些年,也有学者欧丽娟的《唐诗可以这样读》、诗人西川的《唐诗的读法》、自媒体人六神磊磊的《六神磊磊读唐诗》……其中多数都是选读,通读并解读《全唐诗》的寥寥无几。
是“微博体”,更是“诗话体”
早在大学期间,张清就把《唐诗三百首》背得滚瓜烂熟,对唐诗以及它诞生的那个伟大时代充满向往,继而萌生了要通读一遍《全唐诗》的愿望。然而工作繁忙,一直没能抽出时间,直到2015年他离开工作岗位,才终于系统性地完成这一梦想。
在研读《全唐诗》的过程中,他把自己的心得做了笔记,有点评,有漫话,有读后感,有考究,有戏笔,长刚百言,短则几十个字,陆续发布在微博上,不知不觉积累了几千条。2018年初,他这些读《全唐诗》的笔记辑录整理出来,重新做了修改和遴选,选出1274条,结集出版为《清读全唐诗》一书。
[caption id="attachment_3247815" align="alignnone" width="1620"] ▲张清在讲座现场(黄伟钊 摄)[/caption]

张清表示,《清读全唐诗》看起来是“微博体”,随意、简短、零碎,但追根溯源,其实更接近中国古代传统的“诗话体”“笔记体”“札记体”,如钟嵘《诗品》、欧阳修《六一诗话》、陈师道《后山诗话》、金圣叹选批唐诗等。
因是“闲人闲笔”,反而更能从中一窥张清极为私人的审美趣味,他谈李白心中的纠结、杜甫去后的旧宅、柳宗元的文字游戏乃至唐代人对时空的发想等,足见读书之细、用心之深。读者自可跟随他歌哭笑骂、玲珑恣肆的妙笔,一览《全唐诗》的精华。
值得一提的是,整本书装帧雅致大气,蓝色布面,烫白书名,压凹“松下问童子”图案,整体意境可谓独至。
读唐诗,需要一次“深度游”
曾有人说,《全唐诗》中收录的诗作良莠不齐,有许多平庸之作,还不如读精华版的《唐诗三百首》。那么,张清为什么要花大力气通读《全唐诗》?
“因为我不满足于只看那些标志性的景点,跟着别人都追捧那些网红打卡地跑,而想来一次深度游。”张清说,他有意避开了那些大家熟悉的名诗,即使那些周所周知的诗人,他选的也是大多数读者颇为生疏的诗作,“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峰,用这样‘深度游’的方式,领略一遍这座高峰上上下下的风光,就会看到只跑网红打卡地看不到的东西。”
尤其在读《全唐诗》的过程中,张清发现了很多历史史料,与历史、文学史勾连起来,找到了一条“以诗证史”的新路径。比如对照李白和贾至的诗歌酬答《洞庭送李十二赴零陵》《江南送李卿》,他发现李白被流放去夜郎,确曾过洞庭湖沿湘江南行,这是中国文学史和李白研究的一桩争论不休的“公案”。比如发现吕温公元804-805年出使吐蕃国,长期住在拉萨,并写诗记录了在拉萨的行旅《吐蕃别馆和周十一郎中杨七录事望白水山作》,这是唐代外交史上一个罕见的史料。比如,他惊喜地发现写“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孟郊,其诗作极具思想性和批判性,《择友》对人性的批判深入骨髓,《寒溪》对“反战”的思考超越时代,“孟郊的思想闪着一道寒光,这是我们在一般的唐诗选本和课本上看不到的。”张清说。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最高峰
当天的讲座上,张清围绕“为什么说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峰”,做了详细阐述。在他看来,唐诗有五个成就,是其他时代的诗歌不可匹敌的。
第一,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自诗经始,历经演变发展,至唐代臻于完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的局面,在唐代形成的这种格局,后来历朝历代再也没有超越。第二,唐代诗歌题材得到空前拓展,极大地扩张了诗歌反映书写时代风貌、记叙社会人生的广度和深度。第三,整个有唐一代,诗歌天才代不乏人,呈持续井喷之势,是真正的万马奔腾、群星璀璨的时代。第四,唐诗创造了大量堪称千古绝唱的诗篇,它们精神雄健、气概豪迈、充满自信、张扬人格,汇集在一起,共同呈现出一个伟大时代的耀眼光辉。第五,唐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以后历代的诗歌流派、诗歌主张、诗歌活动,屡屡也证明了唐诗的巨大影响力。
谈到唐诗的兴盛,张清分析,主要有几个时代因素。首先,进士科举考试要考唐诗;其次,上流社会推崇,从皇帝到贵族、妃嫔,无不作诗;再次,中唐以后诗歌唱和成为文人中的一种风气,《全唐诗》中百分之七十的诗都是应酬之作。写诗是唐朝文化人的生活方式。最后,写诗就像今天的写歌词,在唐朝是一种娱乐需要,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现代人怎么读唐诗?
著名文化人魏甫华、知名编剧萧璟、纪实摄影家吴忠平、知名书评人瘦竹等嘉宾,也莅临了当天的讲座。
韩湛宁认为,作为一个都市人,张清这些年一直住在“城市边缘处”——深圳龙华的观澜,与这个世界保持着距离,这也是他能让心灵游走在古典与现代两个世界之间,并始终保持纯粹和专注的原因之一。在韩湛宁看来,唐诗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清读全唐诗》的价值之一就在于让现代人重新爱上唐诗。“一颗种子长成一棵大树,绝不是种子本身的养分有多少,而是它基于外部的阳光、空气、土壤和水。在一个设计师的成长历程中,文学是最重要的因素,唐诗可以代表中国文学给予我们的那份营养。”韩湛宁说。
[caption id="attachment_3247816" align="alignnone" width="1620"] ▲知名学者、设计师韩湛宁主持了讲座。(黄伟钊 摄)[/caption]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张清与现场读者就“如何读唐诗”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通读《全唐诗》之后,张清自己最爱的一首诗是有“孤篇压全唐”之称的《春江花月夜》,如果想从哲学层面、价值观层面读唐诗,他建议读柳宗元的诗,“关于生命、时间的思考,诗能带给你很多种答案。”
[caption id="attachment_3247818" align="alignnone" width="1620"] ▲张清为读者签名(黄伟钊 摄)[/caption]

至于现代人怎么读唐诗?张清认为,首先不必担心用错诗句的原典,因为“诗无达诂”,并没有对某一首诗的终极解释。其次,青少年读唐诗,也无需每句都懂,背诵可能更重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此外,他反对“作诗要用古韵,诵诗要用古音”,认为这是古典诗歌界某个小圈子的趣味,不值得提倡。因为一方面,现代人并不知道古代语言究竟如何;另一方面,这种方式最终将伤害现代人对古诗的兴趣。
审读:谭录岗

 
 
 
  • 天气
夏和顺△唐写本《妙法莲华经》1994年9月底,雷梦水致函姜德明,谈及欲捐赠两部书:“弟年事已高,有一桩大事与兄商量,即弟旧存之两卷经卷,想献于政府,未悉给哪个单位比较合适。△雷梦水手札姜德明读雷梦水此信,感动于他首先想把文物献给政府,而不是到什么地方去卖个大价钱。史树青表示这两件文物十分珍贵,理应由国家收藏,还开列了博物馆负责人姓名。
1
【原创】琉璃厂故事29 | 雷梦水西城取经
3月14日,法国先锋派作家、《加油站纪事》的作者亚历山大·拉布吕夫专程来到深圳,与该书译者刘婧娇和责任编辑邱秋卡介绍了这本小说在创作、翻译与编辑过程中的故事。
2
【原创】作者、译者、编者齐聚 《加油站纪事》展现文学中“刺人的蔷薇果”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李树峰、中国高校摄影教育委员会主任计卫舸、黄柏山国际摄影大赛总监石城担任此次影展策展人,届时,国内一些著名摄影家、理论家、艺术家将云集深圳,共论马的艺术表现。据了解,此次展览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弘扬中华民族的“龙马精神”和“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而举办,展览汇集了国内众多摄影家的关于马的作品,分“风采”、“风情”、“生活”和“语言创新”四个部分集中展示。展期将延续到3月28日。
3
【原创】首个蒙古马专题摄影展登陆深圳,专家学者共论马的艺术表现
3月12日下午4时,第8届深圳餐饮风云榜颁奖盛典举行。
4
【原创】跟随这个榜单吃遍全城!第8届深圳餐饮风云榜放榜了
3月19日晚,林大叶执棒,深圳交响乐团“命运的安排”音乐会奏响。
5
【原创】“命运的敲门声”即将响起!终于等到深交现场奏响“贝五”
发言人重申,香港是中国的香港,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纯属中国内政。连日来,香港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对决定表达拥护与支持,充分说明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得民心、顺民意,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少数西方国家打着“民主”“自由”的幌子对香港事务指手画脚,所谓声明、报告等违背基本事实、颠倒是非黑白、充斥双重标准,实质是包庇纵容反中乱港分子,充分暴露他们见不得香港好、不想让香港治,把香港当作棋子遏制中国发展的险恶用心和卑鄙伎俩。
1
外交部驻港公署:任何干预香港事务的行径都是痴心妄想
健全产业基础支撑体系,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和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试验验证等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技术、工艺等工业基础数据库。加快布局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神经芯片、DNA存储等前沿技术,加强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材料等基础学科的交叉创新,支持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发展,完善开源知识产权和法律体系,鼓励企业开放软件源代码、硬件设计和应用服务。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健全产业集群组织管理和专业化推进机制,建设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
2
十四五规划纲要这些内容与资本市场相关: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依托行业龙头加大核心技术攻关…
来源:新华视点微博审读:喻方华。
3
原中央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彭波接受审查调查
从1944年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到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奋斗。”毛泽东接着引用了古代文学家司马迁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阐明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在随后的讲话中,毛泽东从践行我们党和人民军队的宗旨的高度,充分肯定了张思德同志,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
4
为人民服务:贯穿百年党史的一根红线
吹风会现场,香港经济导报记者提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GDP增速目标设为6%以上,有专家预测今年一季度的GDP增速可能会达到两位数,请问这是否意味着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经济已然回到正常的潜在增长水平。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12日下午在国新办吹风会上回答香港经济导报记者提问时指出,今年把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确定为6%以上,也与基数低密切相关,全年宏观调控仍是要促进经济稳定恢复,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对此,孙国君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减税降费的规模目标,而把重点放在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上。
5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答香港经济导报记者问:全年宏观调控仍是要促进经济稳定恢复
 
E办事
  • 办事八达通
  • 生活八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