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蒋荣耀 聂灿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关于非遗保护、传承的话题再次引发各界关注。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非遗在年轻人当中的关注度、热情度不高,导致很多非遗项目因缺少传承人而举步维艰。如何培养一名合格的传承人已成为深圳非遗文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文化瑰宝陷传承断代窘境
非遗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而传承人是非遗的灵魂。没有传承人,非遗将不复存在。 近年来,随着非遗传承人日渐老去,一些传统文化瑰宝陷入“后继乏人”、“传承断代”的窘境。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我最关注的是怎样才能让更多年轻人脱颖而出,传承技艺?”龙华大船坑麒麟舞传承人谢玉球介绍说,大船坑麒麟舞是民间舞蹈类国家级非遗项目,已经有三四百年历史。大船坑所在社区还建设有深圳第一家以麒麟和麒麟舞为主题的博物馆。谢玉球表示,如今村里的年轻人对麒麟舞训练的兴趣不高,让他有些担忧,“从健身、娱乐的角度,都不是今天年轻人的首选。”
这并非孤例。樟坑径麒麟舞传承人吴程谱也有同样的担忧。他表示,村里人参与少,目前还得靠外来人员参与维持,但外来人员流动性大,“这些人如果流失,组队都是困难,更别说发扬光大。”出版过《麒麟舞》的樟坑径驻村摄影师王兆宇表示,龙华多支麒麟舞队都面临类似难题,“像坂田虽然是国家级项目,但目前都不可能单纯靠本地年轻人组织完整的队伍。”
危机与生机共存
并非麒麟舞项目遇到传承困境。非遗项目“甘坑客家凉帽”因工艺传承、人才培训和原料生产环境的变化,都有很大变数。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政府对非遗保护力度的加大,甘坑又成为越来越有影响力的客家旅游小镇,凉帽技艺的传承遇到新生机。
有危机,就有生机。罗湖水库新村,廖瑞光董事长是一位非遗传承人,他的经验是,把村里的年轻人团结在一起。团结的办法很“接地气”:一是经常聚会,形成凝聚力;二是组织年轻人锻炼体力,打篮球;三是专设麒麟舞的训练场地,保持练习;第四,经常出去表演,尤其是春节时的表演,让队员充满自豪感。
松岗醒狮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出生于1938年的文琰森是这个项目的领头人。醒狮舞动作要求比较高,传承面临挑战。但是,多年来,文琰森在松岗坚持办班授徒,每个礼拜上两堂课,他自编教材,弟子遍及粤港澳,不仅获奖无数,也让松岗醒狮这一非遗项目发扬光大。
(本文图片由王兆宇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