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蒋荣耀 聂灿
一年一度的“文化遗产日”到来,非遗传承再次成为热门话题。读创/深圳商报记者采访一众非遗专家、保护工作者,让他们破题“非遗传承”,为保护和发展“支招”。
“分类别进行规划和创新”
民俗学者廖虹雷参与过深圳多项非遗项目申报工作。他表示,非遗的传承问题要看不同情况,有些项目回比较容易传承下来,比如说濑粉仔、云片糕之类的小吃,比较贴近生活、符合人们日常需要;还有一些艺术性和鉴赏价值高的项目也容易传承。
传承遇到困境的是哪些项目呢?廖虹雷表示,一类是由于生活变化已经不属于日常需要的,像“客家凉帽”这类。此外,就是一些比较难掌握技术、且需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而不能以此谋生的,比如麒麟舞等。“随着这些年各界对于本土文化的重视,各种交流越来越多,这对保护和发展麒麟舞是有益的。尤其有的学校还开设了‘非遗’课程,深收学生喜欢,这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廖虹雷说。
深圳高职院经济学院书记郑永森表示,高职院经济学院成立的非遗创新研究中心,通过加大研究和活化利用力度来促进深圳的非遗保护。比较典型的案例是鱼灯舞,高职院与沙头角鱼灯舞非遗项目合作,培养鱼灯鱼表演、制作和研究人员等,效果不错。
“加倍重视,影响一代代年轻人”
广东省非遗促进会副会长、深圳市非遗保护协会主席王程太认为:深圳非遗麒麟舞难以传承的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麒麟舞蹈基本上都是本土文化,以客家为主,队员以本村村民为主;其二,村民生活富足,大多数人不需要考虑谋生之道,为生活打拼的欲望较小,不太能吃苦;其三,麒麟舞是一个体力活,且需要长久的练习,如果没有好的体能加上日复一日地练习,很难学成。
如何加强传承,让这一古老技艺后继有人。王程太表示,首先,要打破“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尤其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应广泛吸收外来人员参加、了解、喜爱并加入到麒麟舞的保护、传习中来;其次,各级政府、社区、村委一定要“加倍重视”,“一般重视还不行,要了解非遗传承的重要性,大力宣传非遗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不是让这一古老技艺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的风险。”
王程太建议,各级政府应尽可能做好资金和场所的提供。除了市、区、街道给予场地、资金支持,用于麒麟舞的正常练习和展示,还要在不影响当地居民生活的同时,安排适当而有规律的时间练习、表演;其次,要鼓励队员积极参加国内外的麒麟舞活动的评选、交流,可以增强传承者的责任感、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提升每一位队员为非遗文化做贡献的成就感,从而感染身边的人。
“培养传承人群,而不是单靠传承人”
王程太也表示,传承一定要进校园,去影响青少年,尤其是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学业压力较小,他们是非遗传承的新鲜力量,不论男生女生,都应该让他们接触、了解、参与其中,“‘非遗进校园’是一项需要长期开展的工程。此外,除了要长期开展、深入开展外,相关部门及各学校要共同来编纂有关非遗知识读本,作为学生课外读本,让他们从这些读本中能够很好地学习和了解非遗发展现状。只有让非遗在年轻人心中播下种子、扎下根,才能使非遗工作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图片由王兆宇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