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277

读创网首页 > 大湾区 >

佛山:沿着桑园围游径 触摸南海历史记忆

来源:读创/深圳商报
编辑:刘安康


■西樵山天湖公园。(景区供图)


■九江烟桥何氏大宗祠。刘贝娜摄


■九江下西探花桥。 (资料图片)


■吴家大院内的龙舟文化展品。 戚伟雄摄

近日,第一批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名单公布,佛山有3条上榜,分别为佛山桑园围历史文化游径、佛山功夫历史文化游径、佛山粤中抗战历史文化游径。

据介绍,广东历史文化游径是由广东省内地级以上城市依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将当地的革命历史文物、文化遗产资源、南粤古驿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古村落、古街巷等串珠成链而推出的游憩通道,旨在实现文旅深度融合。

其中,佛山桑园围历史文化游径就在南海区内,贯穿西樵与九江。桑园围是珠江三角洲著名的古代大型基围水利工程,始建于北宋徽宗年间,合围于明洪武年间,历经近千年,现今依然保障着6.29万亩农田的灌溉供水和防洪排涝安全,较好保存了历史格局和文化肌理。今年1月,桑园围成功入选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推荐名单。

那么这条游径有哪些景点?有着怎样的独特魅力?本期带大家走读佛山桑园围历史文化游径的各个景点,感受南海历史文化的脉络和气息。

  • 松塘村-民乐窦-吉水窦-西樵山

探仙山灵气  品人文特色

水韵悠扬的百年古村、明清水利设施遗址、风光迤逦的理学名山……西樵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着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时值初夏,让我们一起走进西樵,感受仙山灵气、品味人文特色。

松塘村

“细雨人归芳草晚,东风牛藉落花眠。”清代诗人黎简笔下的岭南乡村让人向往,如今,走进松塘古村,你仍然能感受到这份悠然的古意。

“松蟠朱顶鹤,塘跃锦鳞鱼”——当走进松塘村那一刻起,你就能理解村口“松塘第一门”上这副对联的含义。距今有近800年历史的松塘村于宋代开村,自明清以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明清两代至少走出了20多位进士、举人等,其中4人进入翰林院,因此松塘村也被誉为“翰林村”。

松塘村倚岗列建,以“奉直”“培元”“致和”“忠心”等古老坊巷为肌理,宗祠家庙、家塾书舍、镬耳屋民居、古井古树等点缀其间。由于读书风气盛行,松塘村街巷的名称也别有韵味,桂香坊、华宁街等,街街得号;逢源巷、和顺巷等,巷巷有名。如今,松塘村内规模较大的祠堂超过10座,大大小小则不下20座,明清两代修建的民居和宗祠相互辉映,加上村内祠堂、庙宇、家塾上的精妙对联……这些都为古村筑起一道道靓丽的人文景观。

“松塘处处是美景”这句话并不足以完全概括松塘村的魅力。800年岁月静好,松塘村留存的各种“节气”,正是岭南民俗千百年来的文化结晶。近年,村内的孔子诞也升级为“翰林文化节”,吸引八方学子及宾客体验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

民乐窦

“窦”即窦闸,是一种水利设施,用于防涝和灌溉。桑园围内最古最大的石窦是西樵山旁的吉水窦,较大的还有民乐窦、九江惠民窦等。

位于西樵下北老街的民乐窦水闸,始建于明末,清光绪四年重建。曾是西樵“水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见证了西樵丝绸业的发展。当时民乐是广东最大的丝织品集散地,各地丝织品云集于此。“民乐有个窦,家家纺织声”的谚语,便由此唱遍南海。

如今,民乐窦水闸已停用,但从这里走出去的西樵纺织业,并没有因此而衰落,反而成为了西樵的一大支柱产业。

吉水窦

位于西樵吉水涌的吉水窦始建于宋代徽宗年间,清光绪甲午年(1894年),民族企业家陈启沅捐资重修。吉水窦的结构采用中国石拱桥的建筑原理,重修至今仍坚固如初。

吉水窦对研究桑园围水利发展与古窦闸的建筑有一定的历史价值,2006年被佛山市政府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西樵山

被誉为“珠江文明灯塔”的西樵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风光,集农耕文化、工业文化、武术文化、龙狮文化、翰林文化等岭南文化元素于一体,孕育出康有为、詹天佑、陈启沅等一批时贤俊杰,及粤剧、南狮、桑基鱼塘等大批优秀的文化成果。

自然风光是西樵山的另一大特色,从白云洞沿山拾阶而上,视野逐渐开阔。一路上,苍松指路,山花伴行。忽而,会瞧见好鸟高枝鸣,忽而,会听到风起古松林。当来到半山的“观瀑亭”,凭栏俯瞰,一道垂虹倒挂青嶂,这就是飞流千尺的中段云外瀑。外瞰白云洞,只见古木参天,花树锦簇中露出重檐飞角、碧瓦灰墙;洞外烟村绿亩,远山如黛,好似一幅鱼米之乡的风景长轴。

西樵山上七十二峰峰峰皆奇,四十二洞洞洞皆幽,更有湖、瀑、泉、涧、岩、壁、潭、台点缀其间,成为这座死火山的旷世佳作。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汇聚成西樵山包括天湖公园、白云洞、桃花园等各具特色的景区。炎炎夏日,不妨到西樵山避暑览胜。

  • 烟桥何氏大宗祠-下北石塘闸-探花桥-吴家大院

游岭南古村  访侨乡文化

九江依西江而生,是国内远近驰名的鱼米之乡。这里不仅有地道的九江美食,有古村美景,还有浓郁的侨乡文化……让我们走进九江,开启一段访寻历史之旅。

烟桥何氏大宗祠

广东水乡众多,唯独它的名字,总是给人一丝烟雨朦胧的感觉,它便是九江烟桥村。

何氏大宗祠是烟桥村6间祠堂中唯一保存完好的一间。祠堂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重建,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修,祠内有咸丰九年(1859年)探花李文田题匾“惇叙堂”。虽历经风霜,但祠内木雕、砖雕及灰塑精巧,手工精细,人物、花鸟等栩栩如生。

“一入烟桥,必行正道。”行正道,做正事,树正气,是当地村民历代相传的古训。几百年来,何氏大宗祠记载了族人的丰功伟绩,见证着烟桥世代人才辈出的风光。

作为典型的岭南水乡古村落,烟桥村保存着大量的清代建筑群,历经数百年仍规划严整、肌理尚存。如今漫步古村,烟桥正道、国事榕、兰桂坊、旌表节孝牌坊等都是值得一看的打卡点。走过古老烟桥,穿过烟桥古道,流连水乡,凝望青砖瓦舍,除了能深深地感受到这个西江畔鱼米之乡的富足与古朴,更多了些乡愁。

下北石塘闸

九江何以能够成为鱼米之乡?当然少不了大量的水利设施,窦闸就是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一种。重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下北石塘闸是一个方形花岗岩双闸单门窦闸,上置大石板为栏板,兼具桥梁功能。

经过岁月的洗礼,木门已破烂,但双闸的闸槽依然清晰可见。虽然石塘闸的功能不复存在,但它见证了九江这个岭南商贸重镇“九市十三墟”的繁华。

探花桥

据清代《九江儒林乡志》记载,九江共有65座明清古桥,其中10座是明朝建造的,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探花桥便是当中最有名气的一座。

这桥看似普通,却蕴涵着浓厚的儒家文化。“明末三忠”之一的陈子壮幼时在九江下西居住,自小受儒学思想熏陶,才学过人。他凭借才学考中探花,出仕为官。这座桥正是陈子壮中探花后,乡人为他修建的。探花桥是九江崇文重教的缩影,以前的学生会特意走一遍探花桥,祈求学业进步。如今探花桥已成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吴家大院

说起九江侨乡博物馆,相信很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而对于九江人来说,他们还是会亲切地唤这间博物馆为“吴家大院”。吴家大院由越南华侨吴赓南及其兄弟吴畅如于1887年所建,距今已有133年历史。九江自古便是商贸繁华之地,出了不少大户人家,吴家大院是九江现存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侨兴建规模最大的院落。

吴家大院内既有极具广东传统特色的雕花木趟栊、木门窗,也有饱含西方元素的意大利瓷砖、雕花玻璃门窗、圆拱飘窗露台,是近代岭南建筑文明与西洋文化元素的完美结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镬耳大屋和碉楼式洋房。九江镇政府以吴家大院为载体,建成九江侨乡博物馆,设有八个特色展馆,全面展示九江侨乡深厚的文化底蕴。

城市钢筋水泥、车水马龙之间,这个地方门外是现代都市的繁华,门内则是历史的遗珠。一百多年足以物是人非,吴家大院还依然保留着绝世风华,诉说着佛山侨胞数百年的岁月沉浮。

新闻来源:珠江时报


 
 
大湾区
大湾区三十强房企总值逾六万亿
广东英德:科技味飘香助红茶再出海
坚持原创+用心售后 佛系店主逆势开店
肇庆丽谯楼——传播革命思想的阵地
香港:“保就业”计划开放首日,逾4万雇主申请
 
  • 天气
让第二书房创始人李岩开心的是,为了让孩子沉浸于阅读,很多家庭都建起图书角、摆上图书箱,家庭图书馆计划像星星之火,正在燎原。2013年6月,李岩又将家中的第一书房“搬”进社区,建起了第二书房,引导更多的孩子和家庭走进阅读,这被李岩称为2.0时代。儿童阅读大品牌第二书房近日宣布进入3.0时代,其最新的中国家庭图书馆计划——第二书房童书快递项目启动,将大书房“搬”回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家庭已经开始尝鲜。
1
童书快递,将大书房“搬”回家
针对当前我国网文翻译量与原创体量相比还很小,难以满足海外巨大的市场需求等问题。上线作品已经覆盖英语、西班牙语、马来语、越南语、法语、泰语、土耳其语、菲律宾语等语种,上线作品七百多部,单部作品最高点击突破3亿。目前,网络文学IP打造后,已经带动海量的动漫、影视、游戏等多种内容形态出海。
2
全产业链发力 中国网络文学出海成效初显
另外,本次活动也邀请到了儿童电影专家、国家一级导演和动画电影导演等嘉宾出席映后交流。本次影展精选了4部经典国产儿童片,以2+2(两部真人电影,两部动画电影)的形式呈现,《天堂回信》、《我的九月》、《大闹天宫》、《哪吒闹海》4部经典影片,将以“云展映”的特殊形式进行放映。此外,国家一级导演姚光华、儿童电影制片厂专家张浩月、动画片导演刘可欣也将以专业角度同观众们交流互动。
3
儿童电影专场启动
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优质资源加入短剧创作,行业规范和要求更明晰,影视工业化水平进一步升级,短剧市场会成为精品市场。“内容注水”问题长期掣肘影视业,在破坏行业生态的同时,也在不断消耗观众的耐心和信任。前不久,国内影视业三大平台及六家制作公司联合发出倡议,精品短剧亦成为行业自救的选择。
4
影视创作如何升维:短且精,寻求新的发展增量
由国家广电总局组织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和耀客传媒、尚世影业共同出品的重点抗疫题材时代报告剧《在一起》正在北京、上海、无锡等地拍摄。共同参与《在一起》不同单元故事创作的导演沈严、滕华涛、刘江、汪俊和演员雷佳音、杨洋、靳东等分享了他们的感受。据悉,《在一起》的每个单元故事都会有相关的专业人士跟组指导,防护服什么时候穿,什么时候脱,什么时候戴N95口罩,什么时候戴普通口罩,什么时候戴手套,都会严格地遵循专业要求。
5
抗疫剧《在一起》热拍 戴口罩演戏全凭眼神
 
E办事
  • 办事八达通
  • 生活八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