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梁瑛
由深圳美术馆、《深圳商报》文化广场联合主办的《此心安处是吾乡——笠夫国画展》4月30日在深圳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展出旅居加拿大的艺术家笠夫近年来创作的近50幅中国画作品,涵盖山水、人物、花卉、翎毛和扇面小品等。直追宋元的古典意境、沉静空灵的雅思妙笔,以及弥漫在艺术作品中的淡淡乡愁,带领观众抽离喧嚣尘世,直抵心灵故乡。
作为旅居加拿大的深圳人,笠夫被誉为“东方文化使者”。他出身艺术世家,留学日本,游学央美。早年作为电视制片人,采访诸多国内艺术大家,并与之亦师亦友;1990年公派日本研修电视艺术之余,创作的现代文人画,被富山电视台社长和当地画廊收藏。
10年前,追寻内心的热爱,笠夫放弃电视人职业,专攻绘画。2015年,笠夫作品登陆北美,并成为加拿大全国性画廊――维多利亚温切斯特画廊重点推介的东方艺术家,也是60余名全球艺术家中唯一的中国人。2018年第十四届文博会上,笠夫以《归来》为主题、融诗书画于一体的系列作品, 受到藏家热捧,成为文博会备受关注的艺术家。目前,笠夫作品被加拿大温切斯特画廊、日本富山画廊、广州大学城美术馆等机构收藏;亦被欧洲、北美、日本以及大中华区藏家广泛收藏。
去国离乡的日子,笠夫的最大收获,就是向古典传统风格的转型并日臻成熟,此次展出的作品正是在此期间的创作。
作为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中央美院教授、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虽与笠夫从未谋面,却对他的作品一见倾心,他说:“观画识人,笠夫从艺数十载,半途出得丹青来,水墨不是他的本行,如今却是他的挚爱;作画一十二载,兼攻山水、人物、花鸟,作品老道令人不敢相信出自半路出家人之手。观画见心,笠夫画风朴实,颇有古意,文质彬彬,见文人雅思。他的山水画直逼宋元,笔法皴法,追马夏之风,仿王蒙之意;画面讲求章法,谋篇布局均费思量;其画摹古,却不拘泥于古,以色代墨或以墨代色,墨色搭配皆有新意。他的人物画则颇具宋画之风,仕女、圣贤、僧道、田家、渔户、牧民、包罗万象;这些人物既有独立之作,也出现在山水画之中;其人物画重性格刻画,重“写心”深度,在形象结构上,重人物动态把握,笔墨简略,栩栩如生。与其山水、人物不同,笠夫花鸟则具近代之气,兰草墨梅得文人书写之功,诚恳清雅,朴实无华。”
展览开幕当天,吸引了社会各界热爱艺术的观众。深圳市文联副主席张忠亮提前来欣赏作品,他认为笠夫的作品有两点特别打动他,第一点,笠夫的阅历和作品,是中华文化、国际文化双重视野下的范例。第二点,笠夫沉静空灵的作品给身处物质喧嚣之中的当代人提供了难得的审美需求。他特别提到此次展览的主题“此心安处是吾乡”,“从地理上,中华大地是他的故乡;从文化上,中华文化是他的故乡;从艺术风格上,宁静、淡雅、古意是他的精神故乡,我想这个“乡”同样可以是我们每个人安放心灵的一个地方。”
也特意前来参加展览,他从一个科学家的角度解读笠夫的作品,认为笠夫的作品中不乏探索钻研、兼收并蓄、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他说:“科学与艺术面临着共同的课题——看见与发现。笠夫作为一个曾经的电视工作者,一直在看见与发现的道路上积累、沉淀,用心发现美,用镜头记录美、厚积薄发而后创造美!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是支撑他一路走来,心无旁骛的力量。我想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他很难能做到在繁华中归隐,在喧嚣中沉静,抛却私心杂念在大洋彼岸潜心作画,一别四年。在这四年中他一定有过迷茫和彷徨,就像我们做科研工作一样,遇到瓶颈。但是每一个瓶颈期对艺术家来说都是一种历练,闯过来就是升华。”
笠夫的作品也得到美术界的广泛认可。深圳美术馆馆长张燕方认为,笠夫的书画作品全面地继承了中国画的优秀传统。“他旅居加拿大,作为中国艺术家,他用中国的方式,在海外讲述了东方主流文化语言,描绘东方主流艺术意境。他有一颗以传播中国文化、东方审美为已任的家国情怀,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看到的不只是画,还有初心。”
深圳青年评论家、关山月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张新英认为,笠夫的这批作品在审美追求上直追宋元,注重画面结构的章法布局,讲究笔法皴法的出处和新意,尤其在作品立意上,深得元代绘画“作品贵有古意”、“先立题目、然后著笔,若无题目、便不成画”的文人绘画精神。
香港美术家协会主席林天行对于笠夫在艺术转型上的坚定执着表示钦佩,“每一次看他的作品都在进步。比如这次展出的作品,他从董其昌、蓝英那里吸取营养,到最后都会形成他自己的个性。当然这种进步与他广泛的修养有很大关系。比如,他出身于文化世家,他从小对诗词歌赋有深厚的热爱和理解,还有他对书法、剪纸的长期兴趣,都对他的中国画是非常好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