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魏沛娜
目前,深圳市人口发展和人口治理呈现了哪些新趋势?有何新特点?近日,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深圳蓝皮书:深圳社会治理与发展报告(2021)》,详细分析了深圳市人口发展和人口治理的新趋势和新特点,指出深圳市人口发展和人口治理呈现五大新趋势。
人口增长压力趋缓
户籍人口增长速度仍会高于非户籍人口
从深圳近40年的人口发展看,深圳市常住人口增长速度趋于平稳,户籍人口增长速度高于非户籍人口增速,当然这也与深圳市近年来的户籍制度改革有关。2010年以来,国家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目标。早期深圳市重点支持对技能人才的落户,特别是将高学历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等纳入入户计划。2010年深圳市开始实施更加宽松的积分入户政策,出台了《深圳市人才引进实施办法》《深圳市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暂行办法》等文件,突破过去层层下达指标、层层审批的办法,通过积分直接办理入户。2017年深圳市新的入户政策进一步放宽了条件,人才入户不再受指标数量限制,而且35岁以下全日制大专学历以上并且在深圳工作有社保的市民可以直接入户,可以说深圳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入户门槛最低,这导致深圳户籍人口大幅增长,从2010年的251.03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494.78万人,十年内增长了97.10%,其中2017年新的积分入户政策出台当年,户籍人口增长了13.05%。
不过随着深圳市人口发展形势的变化,2021年深圳市起草了新的入户政策——《深圳市居住社保积分入户办法(征求意见稿)》(简称《办法》),于2021年5月在全市征求意见,《办法》中对入户政策进行了调整,比如将在深圳合法稳定居住、就业的基本年限从5年调整到10年,再比如将核准类学历型人才的底线从2017年的全日制大专调整为全日制本科,将技术型人才的底线从中级职称调整为“中级职称+全日制大专”等,入户门槛有所提升,不过与北京、上海等同等超大城市相比,还处于相对较低水平,预计户籍人口增长速度高于非户籍人口的趋势不会改变。
人口素质快速提升
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并存
近年来深圳市人口素质提升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得益于深圳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深圳市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以及以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互联网产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以生命健康产业、海洋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机器人产业等为主的未来产业等产业体系,对于高人口素质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相对较大。二是深圳市超常规地建设大学,使得在校大学生数量不断增长。随着高校的建成以及招生、培养体系的完善,学生数量仍然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而这些学生毕业后大多留在深圳就业,将进一步优化深圳的人口结构。三是大规模的人才引进政策。深圳市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多次出台人才引进政策,2016年出台了《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发〔2016〕9号),更是将人才引进上升为城市发展战略,同时还通过孔雀计划、高层次人才计划、三名工程等多种计划引进所需要的高端人才。
当前深圳正处于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并存的发展阶段,从人口年龄结构看,深圳市人口平均年龄仍然较小,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较高,抚养比特别是老年抚养比较低;从人口结构看,深圳市的人口素质提升较快,还处于加速期。
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大
人口生育意愿有减退趋势
虽然深圳市还属于比较年轻的城市,没有进入老龄化社会,同时2015年以来的生育率较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处于历史最好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深圳市老龄化有加大趋势,从2000年到202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深圳人口比重的增长幅度为72.9%,增长速度很快,其中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和盐田区等原特区内地区已经接近老龄化社会水平,未来还需要对养老问题进一步予以关注,特别是10~20年后,深圳市老龄化可能会出现加速发展的趋势。
另外,2015年至今,全面“两孩”政策已经实施了5年多的时间,深圳市已经历了一波生育高峰期,特别是“70后”与“80后”群体生育意愿已充分释放,目前生育率有下降趋势。同时,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在2019年的调查中发现,深圳市“90后”与“00后”生育二孩的意愿较低,这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人口向原特区外转移
多中心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
从过去十年的人口变动情况看,深圳市的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原特区外地区。同2010年相比,深圳市人口增长最多的区分别是龙岗区、宝安区、龙华区、南山区和光明区,分别增长了209.46万人、183.76万人、114.94万人、70.75万人和61.44万人,除了南山区外,其他4个区均是原特区外地区。原特区内4个区占全市人口的比例从2010年的33.95%下降到26.81%[9]。从深圳近40年人口变动情况看,人口变动和各区域经济发展同步协调,随着城市发展中心的转移,人口也发生了转移。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伊始,罗湖区是最早发展的区域,人口密度也是全市最高,20世纪90年代以后,福田区逐步成为深圳市的城市中心,是深圳市的政务中心、金融中心,聚集了深圳最多的人群。21世纪以来,深圳市逐步进入多中心发展阶段,除了福田-罗湖中心外,随着西部的崛起,南山区、宝安区人口增长速度较高,南山前海中心逐步成为深圳市的“双中心”之一。
近年来随着“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发展战略以及多中心、网格化、组团式城市规划布局的推进,深圳市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上呈现多点开花局面,在福田-罗湖之外,东部以龙岗为核心形成新的中心,中部以龙华区高铁北站为核心形成新的城区,西部的前海中心与宝安中心区强强联合成为深圳西部中心,北部以光明科学城建设为契机形成新的中心。而人口增长与城市中心的形成密切相关,龙岗区、宝安区、南山区、龙华区、光明区正是深圳市过去十年人口增长最快的区域,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维持一定增长趋势。
人口对公共服务带来的压力较大
急需更加重视全口径人口的市民化待遇
深圳市人口规模较大,对于基本公共服务有较大需求,而公共服务的供给需要大量的土地作为支撑。深圳市土地资源较为紧张,在不含深汕特别合作区情况下,总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却要容纳近1800万常住人口。与之相比,北京市有16410平方公里,是深圳市的8倍;上海市有6340平方公里,是深圳市的3倍;广州市有7434平方公里,是深圳市的3.7倍。由于土地资源紧张,深圳市人口与教育、医疗、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资源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教育用地紧张,公交场站无地可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落地困难,几乎每年政府都要发布学位预警,这与上海市近年来在撤并一些中小学形成鲜明对比。
另外,深圳市在加强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提升户籍人口比例的同时,高度重视提升全口径人口的市民化待遇,逐步消除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在入学、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公共就业服务等方面的差距。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非深户籍学生比重长期在60%以上,部分年份甚至达到70%。
审读:喻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