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276

读创网首页 > 文化 >
【原创】名家专访 | 黎向群:书法研究与创作同样存在割裂的问题
来源:读创/深圳商报
编辑:杨晚霞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魏沛娜
最近,由广东书法理论家黎向群撰写的《岭南历代书法家研究》正式出版发行,受到学界的关注和好评,有评论称赞该书“为岭南书派立传找到了理论依据”。据了解,该书是目前岭南地区较为全面系统研究岭南历代书家的一部专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也是作者《岭南历代书法名家》的姐妹篇。

“我从小受到地方传统文化和家庭的熏陶,喜欢读书、写字和画画。”黎向群介绍,他曾从事房地产工作,2002年初从企业调到广东省书协,工作了两年又回到高校工作。在参与撰写《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大事记(1963—2003)》和编辑《岭南书论——近五十年广东书法论文集》《广东书坛四十年》《广东百年书法集》等工作中,他得以有机会查阅广东书法的历史文献、档案,以及到广东省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接触到岭南各个时期书家的作品以及他们的生平资料,因此,他对岭南书家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对历代岭南书家研究成果做了一次全面的普查。
此次出版的《岭南历代书法家研究》一书,是黎向群近二十年研究的部分成果,精选了各个历史时期岭南地区的代表性书法家专论三十余篇,以历史时期为经,以书家为纬。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为宋明代,由卢侗、白玉蟾、海瑞、薛始亨、程可则等人组成;中编为清近代,由冯敏昌、黎简、张锦芳、宋湘、吴荣光、黄培芳、张维屏、林召棠、黄子高、李文田、陈兰彬、梁于渭、岑光樾、叶恭绰、邓尔雅、简经纶等人组成;下编为现当代,由吴子复、李曲斋、方人定、何绍甲、莫仲予、赖少其等人组成。“岭南书派的文化特质及书风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岭南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包容性和开放性,吸收与创新,朴厚大方、温文尔雅是其重要的特征。”黎向群说。
据了解,本书有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以知名书家与不为人知的书家研究相结合,以实物材料与史学资料研究相结合;二是重视知人论世,注重书家的生平事迹、师承、学术、交谊以及作品的艺术个性特征的研究;三是突破岭南地域的局限性,将研究的书家与不同历史时期的书家作比较,从而厘清岭南书法的传承脉络与发展的态势;四是左图右史,每位书家配上高清的作品图片一至三幅,方便读者阅读对照,为读者提供研究岭南地区书法的参考资料。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图书馆馆长、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黎向群


近日,围绕自身的书法创作与研究,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图书馆馆长、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黎向群接受了读创/深圳商报专访。黎向群认为,作为岭南书派与各地书派的汇聚之地,深圳书风各异,书派纷呈,北派的雄强厚重书风与岭南的朴厚尔雅书风,相互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的发展态势,培育了更多的书法名家,为岭南书法史谱写新篇章。
读创/深圳商报:您在大学毕业后从事房地产工作,及至2002年初调去广东省书协,这一段时间您如何保持对书法的热情?
黎向群:我出生在粤西文化重镇—湛江市。父亲是地方宣传系统的干部,因此,我从小受到地方传统文化和家庭的熏陶,喜欢读书、写字和画画。小学时,从欧体入手,打好童子功;读中学时,书法作品在地市级书法展览中崭露头角。上世纪八十年代负笈穗垣,就读华南师大,接触到商承祚、秦咢生、麦华三、何绍甲、吴三立、傅宗堃、麦兆暄、莫仲予、李曲斋等老一辈文人书家,对他们的道德文章、书法篆刻艺术造诣,敬佩不已。大学毕业后,我一直想从事文化及艺术史研究工作,却未能如愿。不管从事行政部门还是经济工作,始终不忘自己热爱书法的初心。八十年代初,当时房地产行业刚刚兴起,我在研究房地产经济理论的同时,一是研读中国书法史和岭南书法史,了解传统书法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脉络;二是取法多方,一边临习历代经典碑帖,如索靖、张芝、王羲之、王献之、陆机、邓文原、杨维桢、宋克及近人章法法帖以及汉碑摩崖、北朝碑版。一边搞书法创作,虽然所从事工作性质与艺术门类不同,但我学习和研究是利用业余时间的。我认为,处理好工作与兴趣的关系,两者是并不矛盾的。我真正走进艺术殿堂和学术研究,应该是我到省书协工作的时候了,我很幸运碰到了广东书协成立四十年、近百年书法集、近五十年广东论文集编写和几十年一遇的广东历代书法展,使我有机会全面接触到历代书法家精品力作和大量书法文献,一来增长了见识,二来收集积累了丰富资料,确立以岭南书法篆刻史、个案及群体作为研究方向。

读创/深圳商报:像文学界经常会讨论评诗与写诗的关系,有人认为只有会写诗才懂评诗,那么对于书法研究来说,是否也存在这样的争议?您自幼研墨学书,是否令您对书法研究更具自信?
黎向群:书法研究与创作同样存在割裂的问题。如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书法家适逢书法普及,偏重于书法创作,热衷于各类展事,书法理论研究群体不大,显得弱些;七、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书法家,以高校书法专业老师和研究生为主体,群体越来越大,偏重于学科研究,精力放在撰写毕业论文、出版专著,反而书法实践与创作显得薄弱一些。我虽属前者,自幼研墨学书,基本功扎实,但我又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重视创作,又搞学术研究,两者兼顾,全方位发展。

▲章草七言对联 34×136cm×2 2011年



▲黎向群《校官碑》集字 69cm×69cm 2016



▲黎向群 林召棠诗一首 136cm×69cm 2017


读创/深圳商报:真正做起书法研究,您可以说是“半路出家”,您担忧过难以受到学界的认可么?您如何面对来自学界的要求和考验?
黎向群:我早年从事行政和经济工作,再到艺术院校图书馆工作,从事书法史研究兼任书法教师,不属于“半路出家”。早在上世纪六十年、八十年代,我国高校如浙江、广州美院尝试过设立书法专业,招生规模不大,人数不多,群体不大。在高校尚未设立书法专业之前,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书法理论家和史学研究者,师承的是老一辈学者书家,他们纯属于一种师徒相传关系,不存在专业和非专业之分。到了九十年代,全国文科院校相继设立书法学科,招收本科和研究生,培养了一批书法专业人才,这些学者分布在各高校和出版、研究机构。我们这一代学者属于前者,这是当时书法教育的状况。像我从企业经济管理到高校搞科研、从非专业再到专业的学者,在我这一代人来看,算是一个特例吧。
现在书学界以做课题、出版著作、论文、参展、获奖的数量多寡,学历、职称、职务的高低等作为评价指标,来衡量一位学者学术水平,实在不够客观。我认为,评价一个学者水平的高低,应以治学严谨为主旨,以学术成果和文献价值作为评价的依据和指标。
地域书法是中国书法的组成部分,书法艺术史研究我们应以地域书法研究作为根本。近二十年,我兴趣使然,一直以岭南书法篆刻史、书家群及书派为研究方向,以实物促研究,先后出版了《岭南历代书法名家》《岭南篆刻》,到如今的《岭南历代书法家研究》三部学术专著,发表一批学术论文及专题,这些成果引起了书学界对岭南书法的关注。

读创/深圳商报: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您在书中忆述了莫仲予先生在弥留之际给您一个研究课题:“我研习章草一辈子啦,也没法将它写大,这一希望寄托在你的身上了。”之后您对汉晋元明人及近人的章草作品进行对照研究,最终完成莫老给您的这一“遗托”。在跟这些岭南书家前辈的从学交往中,您希望自己接过他们身上哪些“薪火”传承下去?
黎向群:我从学交往至多的是何绍甲、莫仲予两位老师,他们道德文章,令我敬佩不已。他们言传身教,我在他们身上学到治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更学到的是一种精神。
碑派和章草是岭南书法两大传统。何绍甲是华南师范学院教授,集心理、音乐、碑帖考据一身的学者,余事为书,师法汉碑北朝书法,成就显著,从学者众。我习隶之初,并得到他在汉隶书法风格分类和笔墨技巧诸方面的学习指南和传授。他建议我从《礼器》《张迁》的方笔入手,习篆以后,再研究圆笔系统的汉碑摩崖。莫仲予是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早年师从名宿胡仁陔、私淑王秋湄,著名诗人、章草名家,书法遒劲秀逸,古意盎然。近十年,我遵循何师莫师的教诲,沿着这条路径深入汉碑和章草书法研究和创作,并运用到书法教学中去,薪火相传,旨在弘扬岭南碑派和章草书法,尽点绵薄之力。

▲莫仲予先生(左一)指点黎向群的书法作品



▲黎向群与何绍甲先生(右一)



▲黎向群与李滋煊先生(左一)和张桂光先生(右一)一起读画


读创/深圳商报:勾沉岭南书史,为何您很重视以实物促研究,注重收集第一手资料?
黎向群:学术研究向来重视实物研究,作为一位研究者掌握一手资料非常重要。大家都知道,民国以前,写字是读书人的必修课,小楷是科举考试的主要书体。翰墨丹青也是文人间交往的途径,文人墨客大都擅长诗书画印,岭南文人也不例外,自明清以还,名家辈出,最为特出者有陈献章、湛若水、陈子壮、陈恭尹、彭睿壦、庄有恭、黎简、张锦芳、谢兰生、宋湘、张岳崧、吴荣光、韩荣光、黄子高、鲍俊、朱次琦、陈澧、苏仁山、陈璞、李文田、康有为、朱汝珍等人,他们书法艺术成就显著,可与江浙一带书家抗衡。民国以后,群体日趋庞大,艺术成就突出者有叶恭绰、邓尔雅、林直勉、胡汉民、容庚、商承祚、吴子复、秦咢生、麦华三等人的书法作品都是省市博物馆(院)、档案馆、图书馆收藏的对象,他们的生平资料有案可查。至于其他鲜为人知的历代书画家的字画并未引起文博单位关注,他们的墨迹以及文献资料,大部分都散落在民间。我受广东朴学思想的影响,注重实物考证,以岭南书家墨迹作为一手研究资料,但我们想在文博部门获取相关研究的实物及原始资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读创/深圳商报:那么这些年来,您如何搜罗岭南书家的第一手资料?
黎向群:作为书法艺术史研究学者,拥有第一手资料至关重要。岭南传统学者如温汝遂、鲍俊、吴荣光、李文田等人,他们就是收藏大家。我的老师李滋煊先生是终南印社首任社长,祖籍福建,长期生活、工作、从艺在西安,他与长安画派石鲁、赵望云、何海霞、康师尧、王子武以及福建籍的蔡鹤汀、蔡鹤洲、郑乃珖书画家都有交往,他的收藏以长安和福建书画家作品为主。我在他的熏陶和指导下,开始陆续捜罗岭南书家的第一手资料,以点线面结合,岭南书法史为线,各地书家作为面,重要书家作为点。捜罗的主要途径大致为:一是参与重大展览、编辑重要文献书籍;二是由作者家属提供;三是通过艺术市场;四是师长相赠和朋友间的交流。
我将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以历史为线索,对各地区书家、书体、师承、书风、书派进行分类和深加工,作为研究岭南书法的重要材料。

读创/深圳商报:《岭南历代书法家研究》上篇“宋明”中,宋代岭南书家只有白玉蟾一篇,您称赞他的出现“对沉寂了几个世纪的岭南书法,无疑具有开创之功”,为何明代以前岭南书家极少,而明清以后开始名家辈出,尤以清代居多?
黎向群:岭南偏于一隅,由于气候、语言、饮食、习俗、交通、生活习惯与内地文化生活有较大的差异,岭南文人多厌弃浮名,不自表襮,与内地文人交往亦不多,加上气候潮湿,墨迹不易保存诸原故,自秦汉至元代,传世书迹罕见,书家寥若星辰,仅有唐代的张九龄、北宋的卢侗、南宋的刘昉、白玉蟾的书迹传世。岭南书坛的勃兴,远后于中原江左。明代以后,岭南才出现与中原、江左颉颃的书家书作,岭南书法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为世人所关注。到了清近代,岭南形成帖学、碑学两大流派,即岭南书法艺术流派,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清代宋湘作品



▲清代林召棠作品



▲清代吴荣光作品


读创/深圳商报:岭南书法流派的成熟,是否可以理解为以清末碑学与帖学两大书法传统的形成为标志?
黎向群:岭南书法流派的生成与发展恰恰得益于南海这一块沃土,碑、帖两派的主要创建人物,主要是南海书家。岭南“帖学”一派。黎简是开启金石书法风气者。谢兰生是黎简的学生,得黎简书法真传,他在黎简“执笔最正”的基础上发展为《书诀》,对指法、笔法、墨法、气韵诸方面作深入研究。并提出“平腕竖锋,虚拳实指”的理论,后将此理论和笔法传授给朱次琦。朱次琦,道咸年间,岭南大儒,其学术思想对中国的学术以及政治有着深刻的影响。少时已负才名,年十三,其诗被阮元所重,十八岁时师从谢兰生,书法雄浑苍秀,直迫颜真卿。朱次琦再传给康有为,康有为在继承岭南书法传统的同时,广采博收,锐意革新,自成一格。
岭南“碑学”一派。吴荣光是集经学、书画、金石学和收藏家于一身的大家,更是“由帖入碑”的先驱并成为流派,影响岭表。直到李文田的出现,岭南碑派才正式形成。李文田,咸丰九年(1859)进士,会试探花,是粤中著名学者,学书初时专攻于欧阳询,中年以后,博采汉、魏碑刻,参融邓石如、赵之谦笔法,卓然成为一代碑学大家。岭南碑学发展到康有为,扬碑抑帖,从理论到实践,将中国碑学书法推向高峰。他的碑学思想,风靡全国,而且影响到日本、韩国书坛。弟子有陈千秋、梁启超、崔斯哲、罗惇曧、罗复堪、江孔殷、康同壁、邓仲果、刘海粟、徐悲鸿、易宗夔、肖娴、沈延毅等人。
岭南逐渐形成了帖学与碑学的两大书法传统:一为黎简—冯敏昌—谢兰生—朱次琦—康有为一脉,二为吴荣光—李文田—潘存—张荫垣—陈乔森—邓承修—江逢辰—曾习经—康有为一脉,谢兰生、吴荣光、朱次琦三人是主要的传承者,最终都归结到承继者康有为身上,岭南书法从此形成碑帖合流的格局。


读创/深圳商报:从《岭南历代书法名家》《岭南篆刻》,到如今的《岭南历代书法家研究》,既呈现了您个人的书法研究历程,又为我们展示了“岭南书派”的生成传承脉络。在您看来,岭南书派迥异于其他书派的最大特色是什么?
黎向群:岭南书派的文化特质及书风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岭南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它与其他书派最大的差别在于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吸收与创新,朴厚大方、温文尔雅是其重要的特征。


读创/深圳商报:作为今天岭南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您怎样看待深圳书法的发展与特点?
黎向群:包容性和开放性是岭南书法的文化特质。岭南书坛历来沿袭一条继承、博引、融汇、创新之线路,“既无小国寡民之寒气,也无夜郎自大之傲气。”这种特质恐与岭南人多为南迁移民,其地理及人文环境向以开放、探索为本有关。如今进21世纪的新时代,广东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试验区,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与文化建设突飞猛进,不断从全国各地引进文化艺术人才,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频繁,进入文化大融合的新时期。深圳是广东改革开放的前沿,吸引了全国各地书家到深圳,书风各异,书派纷呈,深圳便成为岭南书派与各地书派的汇聚之地,北派的雄强厚重书风与岭南的朴厚尔雅书风,相互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的发展态势,培育了更多的书法名家,为岭南书法史谱写新篇章。



【人物简介】
黎向群,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图书馆馆长、书法史副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教育厅语言文字工作指导服务组书法教育专家,华南师范大学艺术产业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书法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篆刻委员、岭南印社副社长兼印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中国书画等级考试广东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著有《岭南历代书法名家》《岭南篆刻》《岭南历代书法家研究》《小闲字课》等。书学论文九十多篇发表于《中国书法》《书法丛刊》《书法》《西泠艺丛》《美术学报》《书画世界》《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广东教育》《岭南文史》《琼台学刊》《东莞书画》《书法报》《书法导报》《深圳特区报》《海南日报》《新快报》《信息时报》《南方工报》等报刊。《新快报》收藏周刊“向群品书”、《信息时报》艺术周刊“广东书人品鉴录”专栏评论家。多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书学成果(2010―2013)荣获全国第四届“康有为奖”理论奖。2019年获首届中国印学奖“颂契成果奖”。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省市书法展和全国书法名家双年展,1988年获广州地区大学生书法比赛一等奖,2001年,获广东省首届中青年书法作品展优秀作品奖。曾担任广东首届临书展、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和第一、二、三届国际岭南印学学术研讨会论文评委。先后在广州、东莞、湛江市举办以“汉风晋韵”为主题的个人书法艺术及学术成果展览。
审读:孙世建

 
 
 
  • 天气
记者了解到,由“三驾马车”出品制作或旗下IP改编的影视剧在今年以来持续霸榜各大平台,其中,改编自阅文集团同名作品的电视剧《斗罗大陆》播放量超过36亿,位居腾讯视频热搜榜首位、实时榜首位、电视剧榜首位。据剧集播放期间数据显示,借助剧集热度和IP联动,《赘婿》《斗罗大陆》《锦心似玉》等剧集热播后,迅速带动了IP进一步破圈,明显拉动了原著读者的增长。据阅文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电视剧《赘婿》播出后,阅文旗下平台原著日均阅读人数提升近17倍,这对于尚处于连载中的头部作品来说,实属难得。
1
【原创】近期这部剧的热播,竟推动原著读者增长17倍
其中,穿越古今的戏剧化呈现方式,成为节目一大亮点。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后,以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文化节目中的爆款,为此类节目树立起新的标杆。其中,宋应星以现代礼仪和袁隆平在稻田里上演跨越三百多年的“握手”,成为这期节目的高潮。
2
《典籍里的中国》树文化节目新标杆
△埃里克·裴欧摄影作品《隔墙》时间的概念也在埃里克·裴欧的作品中有所体现。随着疫情的反复,“墙”让人联想到隔离和距离,而裴欧的“隔墙”却描绘了墙的另一种可能。同样在时间的作用下,“隔墙”自身的物理属性开始变得具有人文色彩。
3
法国艺术家埃里克·裴欧上海开个展,以“隔墙”想象人的痕迹
《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
4
【原创】读创读书|青年学者十年考古之旅,再现消失的古蜀王国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原创】泓岭美术馆第一期宝贝手工橡皮泥公益活动报名开始啦!
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闭幕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出席汪洋发表讲话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10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闭幕。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大力发扬“三牛”精神,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不断推进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和人民政协事业发展,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会议号召,人民政协各级组织、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凝心聚力促发展、乘势而上开新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1
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闭幕
经审查,立案的提案4940件。截至3月5日20时,共收到提案5913件。“4”——2021年提案工作如何做。
2
1、2、3、4——四个数字,读懂今年政协大会提案
支持深圳设立大湾区司法研究院和互联网、知识产权、金融、破产等领域的专门法院和检察院,推动深圳不断完善司法体系,更好满足不断增长的司法服务需求。陈如桂建议,支持深圳开展个人破产,在全国范围内明确个人破产实施的规则效力,为个人破产制度运行提供有力支持。审读:谭录岗。
3
【原创】陈如桂在审议“两高”报告时发言:率先营造彰显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
陈雨露又举例说,随着疫情蔓延,山东省潍坊市有一家生产精密仪器关键零部件的小微企业遇到了困难,订单下降,收入锐减,又恰逢有500万元的银行贷款即将到期,需要偿还,所以企业非常着急,给人民银行写了“救援信”。当地人民银行紧急指导贷款银行量身定制了无息还本的续贷方案,及时帮助企业渡过了困难,并且成功实现了复工复产。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的政策将会延续“要告诉大家好消息:2021年宏观金融政策将会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4
【原创】中小微企业贷款优惠政策还会延续吗?会!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杨绪松表示,深圳是改革创新之城,也是全国最具爱心和最慷慨的城市,人均年度捐赠额位居全国前列,建议以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开展“慈善+金融+产业”创新试点工作。”谈及深港合作,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广东社团总会主席龚俊龙建议,支持前海探索深港两地建设领域制度的融合和规则的衔接,开展与国际接轨的试点改革,例如先行先试国际通行的职业保险制度,试点采用香港标准或国际标准开展工程建设等。创新改革:建议深圳开展“慈善+金融+产业”创新试点“深圳具备在全国率先探索慈善资产管理模式的先天条件和土壤环境。
5
【原创】代表委员建言“双区”建设:湾区交通再提速 深圳改革再先行
 
E办事
  • 办事八达通
  • 生活八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