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彭琰
科技投入怎么投?给资助发补贴是好办法吗?民营企业如何挑起科技创新的大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圳作为科技创新高地如何发挥示范作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用全新的视角给出了建议。
3月18日,樊纲在深圳市党员干部“知行学堂”上以《十四五,中国发展新阶段》为题开讲,并回答了学员问题。
谈“新型举国体制”:防止出现“科技烂尾”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在科技创新中,如何发挥政府的作用?樊纲认为,我国科技创新举国体制,是我国的一个特点,也有成功的案例。在基因等领域,美国也利用举国体制开展研究,这些说明政府是可以起作用的。“这种体制适应的创新,往往是‘追赶型’的创新,是对已知已存在的技术的追赶,像两弹一星。对于那种‘无中生有’的创新、‘无人区 ’的创新活动,并不适宜政府组织攻关。”樊纲说。
樊纲举例说,从部委到省市的发展规划中,聚焦的都是那几个热门的行业产业,都希望在核心领域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为国家做贡献。这几个领域的院士、专家就那么多,属于稀缺资源。如此一来,院士们专家们跑项目都跑不完,导致稀缺资源被分散被撕裂,极易发生“科技烂尾”情况。
樊纲认为,政府发挥作用不是要把力气用在具体项目的攻关上,最重要方面就是通过体制改革创造激励创新的体制环境,包括保护知识产权和提供“普惠式”的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深圳在这方面做得最好。”樊纲说。
樊纲还回忆起华为任正非创业的故事——有人问任正非“你们怎么发展得这么快?”任正非回答说:“就凭一个红头文件。”这份文件就是深圳市1987年颁布的《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对僵化制度进行了大胆改革,后来被视为中国首份民营科技企业的“准生证”。
谈民营企业:“冲动”“冒险”是创新动力
“搞科技创新就要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樊纲说,深圳在这方面做得不错。
樊纲认为,创新是一件极具风险的事情,十之八九是要面对失败的结局。国有企业在这方面并不具备优势,毕竟用公家的钱去创新是要冒很大的风险。他举例说,当年他在一家国企担任独董,有一个去国外投资的项目做完了前期调研,看准了准备干,到了投票的时候,其他高管会上无一列外的表态都是“风险太大”而投了弃权票。五六年之后,这家国企最终还是是投了这个项目,但时间窗口已过了。
“市场瞬息万变,做决策就是要担风险。”樊纲认为,民营企业具备“冲动一把”的优势。要真正实现科技创新,还需要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如何发展?樊纲认为,要通过保护产权来发展民营企业,也意味着要通过保护知识产权来保障企业家通过创新产生的高额利润。“中国目前还是缺少用自己的钱去冒创新风险的民营企业。”
樊纲呼吁建立容错机制,体现在制度上,就是要使创新失败的企业有一个有序退出的机制。
谈政府资助补贴:谨防“垃圾专利”骗钱
让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作用,政府应该做什么?
“我不赞同要搞太多的补贴的做法。”樊纲说,为了拿到政府“白给”的补贴,有些企业扭曲了创新的动机,为了套补贴条件搞了一堆放着不会用的专利出来,最后成了“垃圾专利”。政府如果采取这么花钱的方式,一定会有人来骗钱的,一定要从制度上来防小人防骗子。
“我也不赞同政府搞引导基金。”樊纲说,创新是个未知的东西,如果连政府公务员、研究机构的专家都知道“这是个创新”,那这个创新可能就不是真正的创新。比较可靠的办法是构建“创新基金”的机制,吸引市场资金进入。
樊纲建议,大力发展各类风险投资基金,鼓励各种民间的投资基金投入创新活动。而政府基金最好采取“跟投”的方式,让私人资本的基金去评估项目、发现价值。当他们用自己的钱去投资的时候,政府可以给与支持,“跟投”就是去分担一些风险,支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对于需要长期发展才能见成效的创新项目,政府基金更要扮演长期投资者的角色。
审读:孙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