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首席编辑 刘悠扬
最近,深圳著名作家张黎明和女儿廖铮共同书写的非虚构作品《坪山女人:生于1893》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推出,通过讲述生于1893年的深圳坪山客家女人邱炳娣的人生经历,串联起一个追寻家族百年悲欢离合历史的故事。
[caption id="attachment_3251223" align="alignnone" width="884"] ▲《坪山女人:生于1893》
张黎明、廖铮 著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21年2月[/caption]
三代客家女性时空对话
张黎明,深圳坪山客家人,国家一级作家,1986年任深圳文联文艺创作室专业作家。著有中短篇小说《猫低》《他人》等,出版长篇小说《阿木夫人》《大转折:深圳1949》等二十多部。
廖铮,深圳坪山客家人,深圳出生成长,爱走世界,2019年远行至大多数人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荷兰海外属地阿鲁巴,寻找祖辈踪迹。
《坪山女人:生于1893》书中的主角邱炳娣正是张黎明的祖母。这本书用两代人的视角回溯张黎明的祖母和舅母,是跨越百年的家族故事,是三代客家女性的时空对话,也是跨越大洋的客家人记忆。
“如果说写作也可以有三重奏的话,这本书就是一部三重奏。”该书责任编辑岳鸿雁介绍,第一章和第二章由张黎明完成,是回忆,是走进历史的叙述,但是每一章的前面有廖铮的感想,是从当下年轻人的视角去看历史的故事,是主题变奏曲。而第三章是廖铮寻访到南加勒比海的阿鲁巴小岛的故事,前面又有张黎明的感悟,彼此呼应,又相互印证。“黎明老师是在回忆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的河,廖铮是在探寻中追问我们文化的根。”岳鸿雁说。
是家族史,也是革命史和华侨史
深圳市方志馆馆长黄玲多年来从事深圳地方史研究,在她看来,《坪山女人:生于1893》是一部从女性角度观察深圳历史与文化的著作,很有意义和价值。
书中主人公炳娣1893年出生于深圳坪山,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了一个家庭,带着她的家庭走向了新中国,当她的儿子走上救亡的道路,她在后方承受苦难,但却坚韧不拔,她面对战争、大饥荒、丈夫去世、儿子离开,面对大时代的各种磨难,她没有哭泣,没有放弃,而是挺身而上,和其他客家女人一起,担起了一个家,也担起了孩子们的人生。
黄玲表示,坪山是深圳东北区域的客家人聚集地区,也是具有革命传统的地区。它与惠阳相邻。那里有许多客家人的村落,有许多座客家围屋,讲客家方言,习客家风俗,出客家人才;那里也是深圳地区的革命发源地之一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发源地,具有深厚的革命传统。从力图推翻清王朝的“庚子首义”,到抗日战争时期的东江纵队开展游击战争,坪山都是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不仅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走向和变化趋势产生深刻影响,也对一座村庄或一个家族、一个人的命运产生不可回避的影响。张黎明的家乡坪山汤坑和祖母的娘家黄竹坑也毫不例外地被卷入了中国大时代的洪流中。
“炳娣出生和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处于山河破碎、民族危难、社会巨变、思潮涌动的时代。她的一生贯穿清末、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期,进入新中国后,她进城随子孙生活,一直活到深圳经济特区建立的第二年,可谓是与国家风雨同舟。”黄玲说,这本书不仅是祖母传、家族史,也是革命史和华侨史,一个家族的历史连贯了客家女人史、革命史、抗战史和华侨史,从中华大地一个边陲小村落到遥远大西洋上一个小岛,时空穿越无比吸引人,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与信息量,“这也正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引发读者思考女性话题
书中还写了一个人物,张黎明的舅婆。她的丈夫在结婚那天逃走了,远渡重洋,另立家庭,而她则守着一个有名无实的婚姻和客家大屋,过了一辈子。作者之一廖铮在多年以后前往阿鲁巴,将这个故事的另一面找到,将拼图拼写完整,而舅婆的丈夫在阿鲁巴的后人也在多年后回到深圳寻根。那是一个华人男子为了抵抗包办婚姻而选择的人生道路,却也是一个旧时代女性一生的悲剧。
作为家族新生代,廖铮视角的加入尤其让现代女性思考更多的女性话题。廖铮在书中说,我们这个时代的焦虑,多来自选择哪一种生活方式,是北漂,还是南漂;抑或者是价值观的选择,是后现代还是传统,但炳娣她们的选择只有活下去,所以她们天跌落来当棉被盖。
而岳鸿雁在编辑这本书过程中,常常和两位作者深聊中国女性的坚韧和不易。“最近读到马金瑜的故事,读到拉姆的故事,时代在变,女性获得了很多的权力,但似乎还有些东西没有改变。我们很多人还是把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我们渴望被保护,有时甚至会忘记自己保护自己的力量。”岳鸿雁说,希望这样的触动不只属于她,还属于每一个为自己奋斗的女性。
审读:谭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