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包力
余长勇,现任深圳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涉外审判团队召集人、四级高级法官,先后五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多次被评为法院先进工作者。他始终坚持匠心为民、服务大局,坚守涉外商事审判的“最前线”。
匠心为民 专注涉外商事审判
1999年,余长勇完成法学硕士深造,选择来到深圳成为特区法院队伍的一员,工作20多年来,他有15年是在商事审判岗位度过的。
“我在大学时代就对涉外商事审判有比较浓厚的兴趣,那时正是我国市场经济从刚刚起步到蓬勃发展的时代。”余长勇回忆,“当时我身边很多同学选择了学习经济类的学科,希望能投身国家经济建设。而我选择了学习法律,选择了到经济特区工作,因为我相信,法治建设的助力护航对经济的高速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15年来,余长勇一直坚持在审判工作第一线,累计审结各类商事案件超过3000件,多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被评为单位先进工作者、优秀公务员。为进一步提升个人审判业务水平,打开国际视野,2004年,余长勇在香港大学完成了普通法硕士学位的学习。
2015年,余长勇通过参加深圳市中院遴选,成为前海法院首批入额法官。“经过多年的商事审判工作,我认为自己累积了比较丰富的审判经验,能够很快胜任前海法院的工作。”余长勇说,“但很快我就发现,前海法院集中管辖深圳市第一审涉外涉港澳台商事案件,还有很多领域需要探索,尤其是在查明和适用域外法方面,要多站在便利当事人、提升司法公信力的角度,扩展查明和适用的思路,提升涉外涉港澳台商事审判的效率和公信力。”
2019年,余长勇办理的庄某诉文某寿等保证合同纠纷案入选广东法院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纠纷首批典型案例。
该案在法院依职权查明域外法过程中,委托域外专家对有关法律进行释明,首次在涉港商事案件中适用中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引导当事人对案件处理进行评估,增加裁判结果的可预期性,促使当事人合理行使诉讼权利。
服务大局 为“双区”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前海法院是设立在自贸区的新型法院,也是最高人民法院明确要求建设的司法改革示范法院。
“在前海法院做法官,不但要有过硬的政治和专业素养,还需要有敢为人先的气概。”余长勇说,“和其他首批入额的法官同事一样,我们除了专注审判工作,还积极推进司法改革,为‘双区’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这既是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让我们倍感光荣的使命。”
余长勇主要承担法官自治管理研究,他牵头与北京师范大学开展联合研究,完成了题为《法官自治管理研究》的论文,并在此基础上牵头制定了前海法院法官大会议事章程、议事规则等制度文件,为前海法院在全国率先建立“法官大会制度”奠定了理论和制度基础,也为建立科学、民主、高效的法院管理新模式提供了可参考、可复制的改革经验。
针对前海区域内融资租赁行业的快速发展,余长勇与几位法官组成调研组,对前海法院审理的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进行了调研分析,并从融资租赁法律关系的认定、涉外涉港澳台融资租赁案件的法律适用、登记公示效力等方面对案件裁判尺度进行了规范统一,提升了融资租赁案件的审判质效,有助于引导和规范融资租赁新业态的健康发展。
一专多能 做新时代的涉外商事审判法官
前海法院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近年来积极发挥对外交流“窗口”作用,成为了不少域外法院参观交流的首选“打卡地”。余长勇先后参与了英国、迪拜、俄罗斯等外国专业司法人士的接待,还前往德国、捷克等地区法院访问交流。
“我从大学时代起就坚持英语学习,本来只是自己的兴趣,没想到这个‘没用’的特长却发挥了大作用。”余长勇经常如此打趣说。“除了能够在一些法院的专业交流活动中与外国同行深度交流,在涉外审判中我也能够更好地与外籍当事人沟通,帮助他们解决最关键的问题。”
余长勇办理的涉外案件中,有来自美国、新加坡、土耳其、尼日利亚等国家的当事人,他都能利用语言优势与他们进行“无障碍”交流,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法律、中国法院和诉讼程序。如此一来,不但使得纠纷得以圆满化解,同时也树立了中国法官专业亲切的良好形象。
学习英语原本只是余长勇的一个业余爱好,但是在从事涉外商事审判工作的过程中,他发现这个“爱好”为他打开了钻研涉外商事审判的广阔视野,让他得以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新时代的涉外商事审判法官应该具备哪些必不可少的素质”。
“新时代的涉外商事审判法官除了政治和专业素质必须过硬外,还应该更加注重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对国家发展的认知力、对国际社会变化的洞察力等等。要提升这些能力,语言学习是其中一个‘捷径’。”余长勇说,“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涉外商事审判法官,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多方面提升个人能力,拓宽视野和思维,把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理念融入到涉外商事审判工作中去,展示社会主义法治的温度与力量,这是我们的责任所在。”
审读:孙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