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276

读创网首页 > 文化 >
【原创】逝者|傅高义:47年前首访内地第一站就是深圳
来源:
编辑:陈旭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编辑 刘悠扬
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学者傅高义(Ezra Vogel)于当地时间20日去世,享年90岁。
[caption id="attachment_3173497" align="alignnone" width="660"] ▲傅高义[/caption]

很多中国的普通读者知道傅高义,大概是从《邓小平时代》开始。这部著作被誉为“了解当代中国的必备著作”,向西方客观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中国,一经出版,便在当年获得包括来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的“中国文化特殊贡献奖”,“2013年度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等大大小小的十六个奖项。
[caption id="attachment_3173498" align="alignnone" width="440"] ▲《邓小平时代》
【美】傅高义 著
冯克利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年1月[/caption]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在美国享有盛名、素有“中国先生”之称的学者,47年前首次访中国内地的第一站,就是深圳。

上世纪60年代


在香港收集资料了解中国


上世纪60年代,傅高义开始中国研究。他觉得中国这么大,情况这么复杂,要了解中国,只能找一个小的地方。他把目光投向了广东。
当时,美国人不被允许进入中国。傅高义只能在香港收集材料了解中国,其方式是通过阅读《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报刊,以及同从内地移民到香港的人谈话。
1969年,尽管傅高义还没有机会进入中国内地实地调研,但他在大洋彼岸出版了自己关于中国研究的奠基之作《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个省会的规划与政治(1949-1968)》。这本著作在西方获得高度评价,他的前辈、时任哈佛东亚研究中心主任费正清教授称之“将成为社会学家们如何从外部世界研究共产主义中国的杰出范例”。此后,很多其他美国学者就照着傅高义研究广州的方式,研究北京、上海或者中国其他一些城市。
[caption id="attachment_3173499" align="alignnone" width="600"] ▲《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个省会的规划与政治(1949-1968)》
【美】傅高义 著
高申鹏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8年6月[/caption]

1973年


首访内地第一站就是深圳


1973年,傅高义第一次进入中国内地。他通过香港来到深圳,等待几个小时后,在罗湖火车站登上去往广州的火车。那一回,他参加一个美国科学代表团,也趁机在广州小住几天,但当时尚未得到在中国研究的机会。1980年,他在广东停留了两个月,从那以后,每年至少访问广东一次。
上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与美国马萨诸塞州结为姊妹关系。广东省高层领导访美时,傅高义也得以参与接见,他会见过当时的梁灵光省长、朱森林省长、杨立副省长,以及广东省经济委员会主任杨迈等人。此时广东省希望能吸引外商投资,但很多外国人持谨慎态度,杨迈知道傅高义之前研究广东,希望让这样一位国外知名教授介绍广东,会更可信些。傅高义对杨迈说,埃德加·斯诺去到延安时,是一名记者,可以满腔热情地正面记下毛泽东在做的事情,“但我作为学者,我的工作是向人们提供一个不偏不倚的描述,包括正面的、负面的”。

1987年


携眷广东行7个月


1987年,应广东省人民政府的要求,傅高义带着太太艾秀慈(C harlotte Ikels)来到广东,系统研究广东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在近7个月的时间内,傅高义走访广东全省14个地级市和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全省100个县中的70多个。两年后,《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一书出版。
[caption id="attachment_3173500" align="alignnone" width="600"] ▲《先行一步 : 改革中的广东》
【美】傅高义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3年1月[/caption]

他的太太艾秀慈在香港学习过广州话,可以用广州话与当地居民交流(她后来出版过有关广东家庭生活的专著《财神归来》)。傅高义则用普通话与广东人交流。为了保持独立客观性,傅高义坚持自费完成广东行,也要让外界清楚他并没有受到中国官方资助。

2013年


巡回演讲从深圳出发


自1989年后,傅高义没再出版过与广东相关的著作,但事实上他与广东,尤其与深圳的关系一直很紧密。
2000年夏天,即将从哈佛大学退休的傅高义想写一本关于邓小平的书,在这位东亚研究专家看来,“亚洲最大的问题是中国,而对中国的现代历程造成最大影响的人是邓小平。此外,深入分析邓小平的人生和事业,可以揭示近年来塑造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
2013年1月18日,邓小平南方谈话21周年纪念日当天,傅高义积10年心力完成的巨著《邓小平时代》中文简体版在北京、深圳、成都三地联合首发。随后,他在中国内地开启了多场有关邓小平、有关改革开放、有关那个时代的知识分享,他把第一场演讲定在了深圳举行。
那一年的3月20日,傅高义在深圳书城中心城用1924-1997年的数十张老照片为材料,截取了邓小平伟大生涯中的一些重要节点,做了生动的讲述,还和读者分享了他和中国、和深圳的一些故事。
当年,《邓小平时代》还获得了“2013年度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

2020年


向西方推介“深圳奇迹”


今年8月22日,由美国人类学学者马立安等多位学者联合撰写的《向深圳学习》在深圳首发,傅高义为该书作序。在马立安心中,正是傅高义的序言让更多不认识作者、不了解深圳的西方人愿意停下来、花时间翻开这本书,了解西方视角下的“深圳奇迹”,给作者与读者一次沟通的机会。
[caption id="attachment_3173502" align="alignnone" width="733"] ▲《向深圳学习 : 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从经济特区到模范城市的试验》
【美】马立安等 著
王立弟 译
海天出版社
2020年7月[/caption]

谈到与傅高义的“相识”,马立安表示,虽没有深交,但这位“中国先生”的认可让她十分感激。“我与傅高义是在一场研讨会上认识的。他作为最早研究广东的美国学者之一,来过深圳,写过与广东改革有关的书。虽没有专门为深圳立传,但他第一次来中国内地的城市就是深圳。”马立安对记者说,“能够请到傅高义写序言是我们的荣幸。此书一位合作编辑在哈佛大学见到了傅高义,便把书样送给了他。在看过内容之后,他为我们写下了序言。所以,我很感激他对《向深圳学习》的认可和对我们研究与分析的认可。”
在序言中,傅高义写道:“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能够赶上深圳的发展速度,这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又一个南大门……深圳是开拓者,是帮助塑造中国现代生活的开路先锋。”傅高义还在序言中公开了他此前没有发表过的对深圳的见闻笔记,马立安说:“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份很珍贵的礼物。”
审读:孙世建

 
 
 
  • 天气
近日,深圳图书馆、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再次携手启动第二季“深圳记忆”文化探访之旅。
1
【原创】“发现城市文脉,传承深圳记忆” ——“深圳记忆”第二季即将开启!
《北平学人访问记》《医学的温度》《涂尔干文集》《古音汇纂》《俄国文学史》《爵士乐史》《塞缪尔·贝克特——盛名之累》《法兰西的特性》《西南中国行纪》《古代经济》等入选。
2
2020年:剧和综艺数量都更少了,但人均观看时间却更长了
《紧急救援》片中的四大救援皆取材自真实救援事件,两大人物角色也在现实中有原型可考。
3
《紧急救援》公映三日票房超两亿,四大海上救援场景效果震撼
近年来的扶贫题材电影,以生动的中国故事开拓了主旋律电影的新领域,推进着新时代中国电影学派的发展。
4
扶贫题材电影:生动讲述脱贫致富故事
《拆弹专家2》首映口碑强劲,预售火热
5
【原创】电影《拆弹专家2》五大看点提前揭秘贺岁档最"炸"大片
汪文斌表示,中方注意到有关的报道,我们坚决反对美国国会通过包含涉华消极内容的有关法案,西藏、台湾、香港等问题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我们敦促美方停止借有关问题插手中国内政,不得签署和实施有关法案中针对中国、损害中方利益的消极内容和条款,以免进一步损害中美合作和两国关系的大局。据悉其中包含“西藏政策与支持法案”、“台湾保证法案”等涉华消极议案以及涉香港等消极条款。
1
美国会通过包含涉华消极内容法案,外交部:中国内政不容干涉
反有组织犯罪法草案12月22日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草案规定了有组织犯罪概念。将有组织犯罪限定为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以及黑社会性质组织、境外黑社会组织、恶势力组织实施的具体犯罪。此外,将恶势力组织上升为法律概念,规定了信息网络有组织犯罪的认定标准。
2
反有组织犯罪法草案亮相 预防和惩治黑恶犯罪
为此,中国记协联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组织编写《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状况进行跟踪记录。这是中国记协自2014年以来发布的第五份有关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状况的年度报告。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记协)12月21日在官网发布《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
3
中国记协发布《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
新华社香港12月21日电香港特区终审法院12月21日就《紧急情况规例条例》和《禁止蒙面规例》相关上诉作出最终裁决,裁定香港特区政府胜诉。来源:新华社审读:孙世建。
4
香港终审法院就《紧急情况规例条例》和《禁止蒙面规例》裁定特区政府胜诉
汪文斌:美方不顾中方监管部门与美方开展审计监管合作的积极努力,执意将含有明显歧视中国企业条款的所谓“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签署成法,中方对此表示坚决反对。我们希望个别媒体和机构能够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客观、公正地报道中国和中国的抗疫情况,不要传播不实信息。汪文斌:作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等广泛领域开展了友好交流与合作,致力于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5
外交部就特朗普签署“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等答记者问
 
E办事
  • 办事八达通
  • 生活八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