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夏和顺/文 严秉珂/图
△杨海文教授
2021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益讲堂重开锣鼓,第三讲进入百年名校南头中学,中山大学杨海文教授演讲“‘仁民爱物’与孟子的生态智慧”。该讲堂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文明传承工作委员会和深圳市文明办指导,深圳市文化和健康发展促进会、深圳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深商公益发展基金共同主办,旨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传播优秀传统美德。
杨海文是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中国孟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兼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孟子学会副会长,广东儒学研究会副会长。
△南头中学演讲现场
孟子生态智慧与“仁民爱物”
杨海文认为,孟子的生态智慧内涵丰富,不仅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社会治理和人生关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句响亮的口号,是我们建设“美丽中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要求。他说,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乡愁。孟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能够让我们回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乡愁。
杨海文认为,孟子的生态智慧立足于“仁民爱物”。这句话来自《孟子·尽心上》第45节,杨伯峻《孟子译注》标识为13.45,原话是:“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包含“亲亲、仁民、爱物”,从外到里、从里到外有两个层面,关键词是“仁”。孔子孟子都提倡“仁”,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大。
古代思想家更关注亲亲、仁民。宋代程颐(伊川)强调先亲爱亲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南宋朱熹解释“爱物”,物是草木、禽兽,爱是“取之有时,用之有节”。
杨海文认为,哲学是时代的声音,前人解读倾向于亲亲而仁民,今天在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仁民爱物同样也很重要,13.45章是《孟子》生态智慧的纲领。
不违农时: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杨海文说,《孟子》里很多成语可以称为生态成语,他以七个成语为线索解读孟子的生态智慧:不违农时,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齐王舍牛,禽兽同样需要人的“不忍”;缘木求鱼,要尊重并保护世界的差异性;拔苗助长,自作聪明会更加伤害自然界;大禹治水,“行其所无事”是最高智慧;得其所哉,每种生物都有天定使命;牛山濯濯,不要把太多人为因素强加给大自然。
他认为《孟子》第三章1.3是一部中国古代简明农政全书、农业发展纲要,因为里面提到了“不违农时”。
孟子跟梁惠王对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不违背农业生产时节、时机、时令,粮食就吃不完;鱼网网格要讲究一定规格,鱼鳖就吃不完;到山里砍伐要有一定时间,这样木材用也用不完。如果不违农时,老百姓养生丧死没有遗憾,这是王道的开始。
“王道”跟“霸道”相对应。《孟子》里“王道”只出现过这一次,而这么一个沉甸甸的字眼,跟人类基本生存密切相关。一定要让很多鱼成为漏网之鱼,竭泽而渔池塘里就没有鱼了,这是古人的生态智慧。
《孟子》经常讲“无失其时”,不要丧失该有的时节、时机、时令。不违农时,无失其时,就是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杨海文说,同学们风华正茂,好好学习就是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杨海文说,孟子认为人类与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生物链关系,人类同时也是生物链上的一环,因此要讲究时序,不违农时,无失其时。
△杨海文用七个成语解读孟子生态智慧
齐王舍牛:禽兽需要人的“不忍”
有一天,有人牵着一头牛从齐宣王面前经过,齐宣王问他把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拉它去祭祀。齐王说,我看这条牛可怜兮兮的,你把它放了吧。那人说,难道我们不祭祀了吗?齐王说怎么可以不祭祀呢?难道你不能把牛换成羊吗?
老百姓觉得齐王小气,因为他把价值低的羊拉去祭祀,而把价值高的牛留下来。齐王说他不忍心这头牛可怜兮兮地被拉去祭祀。孟子说,当你对动物有不忍之心时,把一头羊、一头牛互相置换又有什么区别呢?您只是见牛而未见羊。
我们对于禽兽要给予“不忍”之心。牛羊在古代具有生物链和祭祀两层意义,祭祀意义跟生物链、食物链有一定关系,古人对于牛羊该不该吃、什么时候吃有很多规定。《礼记》称: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猪,庶人无故不食珍。又说“君子远庖厨”,因为杀牛杀羊充满血腥。
齐王舍牛而易羊,他有一颗恻隐之心。孟子讲完故事后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生,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他希望齐王把恻隐之心推广到所有动物,推广到对老百姓好,爱护老百姓。
“不忍”让我们产生温柔、温情的道德情怀,这个词在《孟子》里面经常出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子的博大心境。
缘木求鱼讲的还是齐宣王。齐宣王有很大志向,他想统一中国。孟子说,你的想法很好,但做法不太好,以你目前的做法无异于缘木求鱼。孟子还说,你在树上找鱼也无伤大雅,但用你现在的方式统一中国,越是用力危害越大。
缘木求鱼的本义是方法不对就不能达到目的。孟子认为这个世界差别很大,“物之不起,物之情也”,万物参差不齐恰恰是客观规律,尊重并保护世界的差异性,是我们对待自然界的正确态度。
△演讲现场一瞥
得其所哉:每种生物都有天定使命
《孟子》说:“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人类要战胜自然,文明要战胜野蛮,正义要战胜邪恶,孟子自认为“距杨墨者”则是真理要战胜谬误。杨海文认为,大禹、周公、孔子、孟子环环相扣,构成一部人类简史。
在孟子看来,长江、黄河是大禹治水的结果,大禹掘地而注之海,把堰塞湖破开让水流入大海,水从地下渠道一直往前流,形成江、淮、河、汉。大禹治水“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说到底是有所不为,大禹的父亲治水是堵,他是疏导,疏导就是行其所无事。
大禹到底怎么治水的?天下有九州,还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大禹按照五行以顺时针方向治理九州,五行相生就是行其所无事。杨海文说,对水高看一点,对土低看一点,就是“欺山不欺水”,因为水是流动的,山是稳固的。
子产是古代著名政治家。一天,有人送来一条鱼,子产让人把鱼放进池塘。结果那个人偷偷把鱼吃掉,回去却对子产说:我把那条鱼放进池塘,它慢慢变得生机勃勃,尾巴一摇不知道游到哪里去了。子产说:“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水是鱼的家园,鱼再次回到水里非常喜乐。“得其所哉”与一条鱼相关,也与更多动物相关,让动物回到它的家,就是让它在生态系统里保有自己的实力。佛教也讲众生有佛性,草木亦有佛性。得其所哉,每一种生物来到这个世界都有天定使命。
牛山濯濯:让我们更爱护大自然
牛山是一座大山,为什么变得光秃秃的?有两个原因:一是斧斤伐之,二是牛羊牧之。有人砍伐,树木就变少了,人们又去放羊、放牛,所以牛山变得光秃秃。杨海文说,“牛山濯濯”这个成语让我们爱护大自然,也要呵护我们的身心。万物皆备于我,孟子让我们存夜气,养平旦之气,就是要早睡早起,这样才能养浩然之气。
杨海文最后总结,孟子虽然不是生态学家,但通过读经典,我们可以获得生态学智慧,慢慢知道怎么爱护生态。他认为,《孟子》是我们理解古人智慧的一种方式,有利于树立并强化生态关怀能力。他说,学习传统文化有三个目的:让心态审美化,让世态道义化,让生态自然化。生态智慧可以让我们诗意地栖居在大自然的怀抱。
演讲结束后,杨海文教授与现场同学进行了亲切的交流,并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
审读:孙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