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梁瑛
12月2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官方标识和吉祥物形象“兔圆圆”正式发布,作为“兔圆圆”的总设计师,深圳著名艺术家、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第一时间接受了记者采访,他强调,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深圳艺术家责无旁贷。
值得一提的是,陈湘波也是2022年春晚主视觉形象“瑞虎”的设计者。第二次踏上春晚的舞台,陈湘波表示,与前一次的单打独斗不同,此次官方标识和吉祥物形象“兔圆圆”的打造,是专业团队共同的智慧结晶。“兔圆圆”的诞生,也是春晚转型的成果,展现出总台着力打造春晚IP,扩大春晚影响力,传播中国文化的决心。
集合科学+文化多重寓意
活泼的萌萌态,亮亮的大眼睛,“万物有灵”的东方表达……“兔圆圆”是春晚40年历史上首个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完成初始配方原创的总台春晚吉祥物IP。同“兔圆圆”一起发布的2023年春晚主视觉标识,则从“兔圆圆”奔跃向上的姿态定格而来,同时又是书法草书“卯”字的幻化变体,整体设计充满了踔厉奋发新征程的动势和丰神俊逸的力道,彰显出汉字亦字亦画的独特美感,将“奔跃向上的癸卯兔年”这一寓意和祈望演绎得意蕴无穷。
如果说第一次设计“瑞虎”是无心插柳,那么这一次参与“兔圆圆”的设计,则可以说是煞费苦心。早在今年八月份,央视春晚的导演团队已经找到陈湘波,请他担任2023春晚吉祥物形象的总设计师。陈湘波和春晚视觉设计团队历时4个月,经过反复讨论,多次召开线上会议,最终打磨完成。“兔圆圆”整体形象在中国白兔的基本特征基础上,融入了传统中国工笔的审美风格,并采用3D立体建模技术完成。竖直的耳朵,微昂的脑袋,挺起的胸脯,无不彰显出奋进向上的精气神。
陈湘波介绍,在“兔圆圆”的身上,集合了中国科学故事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多重寓意。包藏着传统文化中生肖兔的意蕴和美感,也创造性地呈现了中国科学家的科研成就。
与一般两颗大门牙的白兔形象不同,“兔圆圆”长着四颗门齿,这是取自于“安徽模鼠兔”化石生态复原形象的典型特征。“安徽模鼠兔”,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兔形动物,生存时代为距今6200万年的早古新世。它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李传夔先生发现并命名,化石现收藏于中国古动物博物馆。春晚吉祥物“兔圆圆”,不仅仅是传统文化意义上的生肖兔,更是凝结中国科学家求索精神的中国白兔“祖先”。
互联网大数据助力形象设计
作为以工笔画闻名画坛的艺术家,陈湘波的生肖画近年来声名鹊起。从2016年起,他连续七年推出生肖系列作品。他的生肖画展、生肖画明信片、生肖邮票等已经成为粉丝期盼的春节例盘菜。去年的春晚“瑞虎”也脱胎于他的虎年生肖画,不过今年在设计“兔圆圆”的时候,陈湘波却没有延续去年的模式。
与“瑞虎”形象来源于陈湘波的画稿不同,“兔圆圆”的初始形象来源于互联网大数据,并最终通过3D立体建模技术完成,凝汇着大数据调研而来的全网受众的喜好和期待。
△2023年春晚主视觉标识
据了解,此次春晚IP 的设计团队,可以说集合了中国最顶级的专业人才,除了陈湘波之外,2023年春晚主视觉标识的总设计师是中国探月工程、中国行星探测工程的标志设计者顾永江,春晚视觉色彩体系和配色标准,则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费俊参与构建完成。在这样专家云集的团队中,陈湘波首先强调的是,春晚吉祥物形象的设计,不仅要具备专业性,更重要的是要考虑14亿受众的需求,要考虑年轻人的口味。陈湘波表示,这一想法来源于他在深圳多年工作的深刻感触,“深圳文化建设特别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上,深圳走在了全国前列,在深圳工作多年,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艺术要走进人民,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是艺术家要着重考虑的课题。此次春晚团队再次邀请我参与吉祥物形象的设计,正体现了总台对这一理念的认可。”
审读:谭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