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杨青
作者:郑岩
出版:三联书店
北大艺术学院教授郑岩,本科求学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后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毕业,从山东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到北大艺术学院。
这本书讨论的是碎片,作者试图重新关注碎片特定的形态。他强调碎片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瓦解了艺术品的完整性和视觉边界,可以引导出一些不为大家注意的新问题。可以透过碎片还原,试图重构其物质和历史语境,不再止步于碎片本身。
比如一件瓷器碎片,因其破碎可以看到器物的内部空间、断裂后露出的胎体,感受到器壁的脆弱、茬口的锋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碎片也会被看作完整的实体。碎片之间的缝隙也值得关注。缝隙是停顿、缺环、空洞、虚无,然而就像泉水,瀑布从大地的间隙流出一样,这些狭小的部分也预人极大的想象空间。
镜头往后拉,其实所有的历史残存都是碎片。
(铁袈裟碎片其实是个庞然大物)
郑岩作为研究和学者,在这本书中更多地用笔墨讲故事,而不是直接讨论概念,对读者来说,是幸运的事。
在《铁袈裟》中, “正编”讨论一块铁的前世今生。讲的是山东长清灵岩寺一尊唐代金刚力士像,是晚唐的灭佛运动造就的残铁块碎片。
作者用了八章讲述这个故事: “铁袈裟”不是铁袈裟、武则天的金刚力士像、打碎铜铁佛、高僧的诗咏、将衣为信禀、重塑历史、讲述的深处、圣光散去。
抽丝剥茧,作者一层层揭开历史的迷雾,一步步还原:武则天时期诞生,唐武宗会昌灭佛中消亡,北宋浴火重生,化为南宗禅圣物,清乾嘉时期它的圣光又逐渐散去。随着历史的变迁,各种说法层出不穷,新说不断。历史的碎片在时光的流转中不断变换角色,同时也承载不同的意义和使命。
济南历城区神通寺唐龙虎塔塔身南面东侧金刚力士像(阴影为“铁袈裟”所对应的部位)
《铁袈裟》“外编”从阿房宫图到六舟的锦灰堆再到徐冰描写双子塔倒塌的天书,依然是碎片继续探求,时间却从古代艺术跨越到了当代艺术。
物在残破之后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但同时也因此获得了脱胎换骨的契机,物破碎之处正可以成为一个让人注入想象的缺口。
作者强调这不是一部艺术碎片的通史,不是要用碎片重新构织一个完整的故事。他只是将这些光怪陆离的碎片堆放在一起,一些部分彼此连接紧密,一些部分互相交错,一部分若即若离,其间的缝隙可以自如穿梭或游离。
(六舟《百岁图》)
正编的铁袈裟与外编中六舟的锦灰堆遥遥相对,俱是历史碎片的堆积,但最后俱收束为“何处惹尘埃”。从历史到当代,从铁袈裟到六祖慧能的偈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徐冰的当代艺术创作,他用从世界各地不同展场惧的尘土样本写就,让人联想无限,雪泥鸿爪,不着一物,尽是尘埃。
审读 :喻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