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和顺
上世纪50年代初,琉璃厂古玩店仍然可见少数外国人的身影,其中之一是时任英国驻华代办处参赞艾惕思。
△胡金兆著《百年琉璃厂》
约翰·曼斯菲尔德·艾惕思(John Mansfield Addis,1914—1983)是资深艺术品收藏家和古陶瓷研究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胡金兆在《百年琉璃厂》中讲述孙学海与艾惕思的交往故事,令人发噱,也引人深思。
孙学海出生于1925年,祖籍山东,是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孙会元的侄儿,他本人也是陶瓷鉴定专家,15岁进琉璃厂古玩铺当学徒,后来成为专营瓷器的萃珍斋伙友。老古玩行业的传统装束是长袍、马褂、瓜皮帽,而孙学海年轻时喜欢西装革履,上身外罩长衫,留分头,不戴帽子,冬天出门多一条围巾,风度翩翩,因此被称为琉璃厂新派人物,新式顾客特别是洋人都喜欢与他打交道。
△宋代建窑兔毫盏
英国是第一个承认新政权的西方国家,虽然没有建交,但在北京有临时代办处。艾惕思参赞当时30多岁,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他对中国文物有浓厚兴趣,大半薪水都洒在了琉璃厂古玩店,那个年代古玩字画便宜,艾惕思买了不少东西。他经常去琉璃厂萃珍斋,因为有共同语言,与卖文物的孙学海成为朋友,常约他到丰泽园小酌,两人几乎无话不谈。
随着形势越来越紧张,政治运动一波接着一波。艾惕思这个外国朋友成了孙学海的负担,他感觉总也甩不掉。孙学海是要求进步的青年,胡金兆已是青年团员,便给他出了个主意:给青年团前门区委写思想汇报。团委还没有介入,这件事随着艾惕思奉命回国告一段落,孙学海也长出一口气。
琉璃厂公私合营后,孙学海进入文物商店工作,他提出入党申请,主动向组织汇报前些年与艾惕思交往经过。文物商店党委十分重视,但因无法查证,他的入党问题就耽搁下来。
1972年中英正式建交,孙学海从新闻中得知,出任英国首任驻华大使的,正是约翰·曼斯菲尔德·艾惕思。艾惕思不仅升任大使,肩负中英外交大任,还被英皇赐封爵士,他十分念旧,通过中国外交部寻找孙学海其人。孙学海闻讯惊慌不已,四处躲藏。因为有前车之鉴,他耳闻目睹不少人因海外关系获判“里通外国”罪,轻则误了政治前途,重则丢了卿卿性命。像驻华大使这种外国大人物,他更是惹不起躲得起。
孙学海虽然没有因此惹上政治麻烦,但入党申请一直未被文物商店党委通过。艾惕思再次使华,琉璃厂已无古物可购,亦无友情可叙,未免怅惘,两年后结束任期回国。
△《艾惕思藏品中的中国陶瓷——22件捐贈給大英博物馆的景德鎮瓷器》
艾惕思对中国古陶瓷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回国后出任英国东方陶瓷学会会长,著有《从年代可考的墓葬出土的中国陶瓷》、《艾惕思藏品中的中国陶瓷——22件捐贈給大英博物馆的景德鎮瓷器》等著作。
审读:孙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