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和顺
1919年(己未)秋,傅增湘在琉璃厂文友堂见到宋刊本《周易要义》五册,缺三、四、五、六卷,“心颇爱玩,而倾囊不足以举之,因驰书告张菊生前辈,为涵芬楼收之”。傅氏转告张元济购藏于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倾囊不足以举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光绪丙戊年(1886)他曾为江苏书局校勘《周易要义》,该局诸经要义,所据多宋本,所以“未以此帙为瑰异”。
△宋本《周易要义》书影
其实,这是《周易要义》最初刻本,为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作者魏了翁之子魏克愚知徽州时,于紫阳书院刊刻。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成都)人,庆元进士,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参知政事,佥书枢密院事。反对佛老学说,推崇朱熹理学,主张与陆九渊接近,有《鹤山全集》传世。取诸经注疏之义,据事别类,汇成《九经要义》,清初或存或佚,《周易要义》即为幸存者。原本十卷,采撷王弼、韩康伯《周易注》及孔颖达《周易注疏》,去繁就简,分节别录,条理清晰,简明扼要。《四库提要》称其“采掇谨严,别裁精审,可谓剪除支蔓,独撷英华”,于后人有“廓清之功”。
△涵芬楼藏《周易要义》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涵芬楼惨遭兵燹,“连栋高楼,万函珍籍,一夕化为煨烬”。不久傅增湘因事南游,晤张元济于沪上。他原以为六卷残本《周易要义》难逃此劫,不意因其在张氏“手检别储”之列,移藏金城银行保存而幸免于难。张元济据此撰成《涵芬楼烬余书录》四卷,著录宋元明刻本、抄校本及稿本570余种,傅增湘所见,当时已成经部、史部各二册。
△《涵芬楼烬余书录》
傅氏旅沪期间,与张元济朝夕相过,探讨版本目录之学,商榷得失。谈及《周易要义》宋刻残帙,张氏谓足以补正新刊者,“连行累叶,至不胜偻指”。傅氏始知江苏局所刊《周易要义》“讹脱满纸,无能刊正”。他爽然自失,深愧当日粗疏,致使孤本秘籍失之交臂。
北归濒行,傅增湘向张元济请求借此宋刻残本,携以北归细加校勘。1933年(癸酉)春,日军迫近北平郊外,“飞机翔空,潞河隐隐闻炮声,兵甲环城,殆二十万,居民惶骇,携家四出窜避,留者一日数惊”,兀坐危城,“心情恶劣,殆不能堪”。五月初一,有消息称和平协议有望达成,傅氏意绪差宁,乃重理笔砚,日未移晷而尽此卷,写成《宋本周易要义跋》文,意图“俾后人览之,知老人嗜书如命,虽仓遑戎马之中,尚丹铅不辍于手,其痴绝宜可笑,而其孤怀微尚,亦良足悲矣!”
一部典籍的命运跟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1934年,“四部丛刊续编经部”影印出版《周易要义》,傅氏可能仍是校正者,作为仓遑戎马中丹铅不辍于手之回报,足证孤怀,堪称悲壮。
审读:谭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