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魏沛娜
目前,自动驾驶汽车在科技研发上蓬勃发展,日臻成熟。然而,它的应用与普及却也遭遇一些争议甚至质疑。那么,自动驾驶技术在道德和立法方面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呢?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陈晓平受邀做客由深圳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深圳图书馆、中山大学禅宗与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深圳市云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的人文讲坛第149期活动,做了题为“关于自动驾驶汽车的立法及伦理问题——兼评‘德国自动驾驶伦理指南’”的讲座。
陈晓平表示,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的迅速发展,自动驾驶汽车(也称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等)应用而生。自动驾驶汽车已经历多年研究,在技术层面趋于成熟,正在陆续地进入公路测试和制定相应的法律或法规的阶段。可以预期,在不久的将来,自动驾驶汽车将实现商业生产和普及应用,它们在市场上所占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大,甚至一统天下。不过,就目前而言,自动驾驶汽车正式进入商用阶段还面临一些困难,其中有技术上的,也有立法和伦理上的;相比之下,后者更为严重和紧迫。
“自动驾驶汽车是否应被投入使用,取决于对它的利弊权衡。”讲座上,陈晓平将自动驾驶汽车与人工驾驶汽车进行对比,详细分析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利弊。他指出,与人工驾驶汽车相比,自动驾驶汽车的短处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正如一切电脑系统和网络系统,自动驾驶系统难免出现故障。一旦出现故障,其严重性往往超过人工驾驶,因为自动驾驶系统(包括车联网)的故障往往会同时影响众多车辆,甚至使众多车辆同时失控。其二,人工驾驶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之间必须能够切换,而这种切换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因为人类驾驶员在转换角色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如果来不及适应或适应不充分,反而比单纯的人工驾驶更容易造成事故。第三,面临伦理困境。例如,在造成事故的时候,如何认定事故责任人,是坐在车里的使用人(后备驾驶员)还是自动驾驶系统的设计者或制造商?在不同人的生命之间进行取舍的伦理二难困境中,决定权交给自动驾驶系统还是交给作为后备驾驶员的使用人?
“以上分析中的第一点几乎完全属于技术问题,将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而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具体一点说,随着自动驾驶系统的准确性、灵敏性和稳定性程度以及防止黑客入侵能力的提高,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程度也将不断提高,从而使事故发生率降至最低水平。与之不同,以上第三点则完全属于伦理问题,其中包括:自动驾驶系统可以作为事故责任主体吗?如何在不同人的生命之间进行取舍?以上第二点涉及人工驾驶和自动驾驶之间的切换问题,技术问题和伦理问题兼而有之。”陈晓平说。
他介绍,在奠定伦理学基础方面,德国自动驾驶伦理指南领世界之先,意义重大;但是其中关于伦理二难困境的条款是有严重缺陷的,因为它将事故责任主体由自动驾驶系统转嫁到人类驾驶员,这是责任主体的错位。“究其原因,问题出在对道德哲学中的功利论和道义论的基本原则的误解,因此我们有必要加以澄清,并对自动驾驶所面临的伦理二难困境给出一种解决。”陈晓平建议尽快建立健全有关自动驾驶汽车的法律法规及其道德基础,在他看来,这将成为自动驾驶汽车进入商业运营阶段的关键所在。
审读:喻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