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魏沛娜 通讯员 李艺敏
11月26—28日,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与深圳大学共同主办,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深圳大学社科部、深圳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深圳大学当代通俗文化研究所、深圳大学身体美学研究所联合承办的“科技人文新融合:新文科建设视野中的科幻小说研究暨青年学术论坛”在深圳举行。数十位专家学者齐聚于这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学术论坛。
本次学术论坛聚焦 “科幻”,基于教育部新文科建设新语境,通过深入认识科幻小说的认知模式与社会建构,达成对新文科建设更为深刻的文学意义与现实意义。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叶舒宪、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陈楸帆、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高建平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本次学术论坛共设有14个主旨演讲,1场期刊圆桌论坛,8场分组讨论。与会专家学者聚焦科幻小说的身体研究、情感与空间研究、中国科幻研究、综合研究等相关议题,围绕新文科建设视野中的科幻小说研究方法论与研究路径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围绕本土科幻资源再发掘,指出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路径,突出了从神话原型到科幻原型的理论资源。国际比较文学权威期刊Neohelicon(A&HCI)执行主编彼得·海居(Peter Hajdu)以叙事研究视角出发,对超越人工智能情感的拟人化表达提出深刻见解。清华大学教授生安锋聚焦人工智能时代人机情感交互可能性,提出对后人类伦理问题的深入思考。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都岚岚同样关注后人类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并对人机关系可能性提出新解。深圳大学教授王晓华则围绕着身体、技术与赛博格美学,揭示“身体”“审美”“技术”的深层联系。深圳大学教授江玉琴从“新文科”提出的研究语境引入,针对赛博朋克小说的新文学表征,导向科幻小说研究的新视野。科幻作家陈楸帆从创作出发,提倡以科幻设计未来。科幻作家、南方科技大学讲师刘洋聚焦于科幻创作中的世界建构,区分了“硬科幻”与“软科幻”。厦门大学教授黄鸣奋以科幻电影为对象,探讨了科幻电影叙事的文学形态。东南大学教授韦清琦将科幻与现实联结,提出科幻背后的美国现实批判。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聚焦科幻产业,分析了中国科幻研究的未来版图。四川大学教授徐新建将“后人类”时代的科玄并置,提出向科幻研究的共同体迈进。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麦永雄则回归美学研究,将悲剧人文主义美学与科幻小说相结合。重庆大学副教授李广益以科幻文学“黄金时代”商兑为题,指出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方向。
与会学者们以科幻小说为基础,以文学研究新视角、新动态、新语境为导向,对新文科建设视野中的科幻研究进行了集中且卓有成效的对话。青年学者们更是展现出对科幻研究的饱满热情,以全新理论和社会热点为研究焦点,探究跨学科视野中的科幻文学。科幻文学研究的选题与出版也在此次会议中得到了融会贯通,与会专家与刊物主编们对青年学者们提出相关的论文写作与投刊建议。
在会议闭幕式上,大会也对本次学术论坛的获奖征文与论文进行了评议与颁奖。本次学术论坛极具开拓性,在科幻小说研究上呈现出全新风貌,专家学者们的聚力与青年学者们的创见,有助于推动中国科幻文学研究与新文科建设走向未来。
审读:孙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