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聂灿
11月14日,第五届“华语原创绘本论坛”在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举办。此次论坛聚合了绘本创作界与研究者的力量,为原创绘本提供了全链条的学习和交流平台。创作者、故事家族、编辑、作家、阅读推广人等相聚云端,共同探讨中国原创科普的未来。因为疫情的原因,此次论坛通过在线直播,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达到数千人,点赞达到数万次。
深圳市三叶草阅读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儿童绘本原创基地总编辑李迪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原创童书进步神速,但科普童书的探索之路仍然漫长,希望“高新科技+阅读先锋”为科普童书铺开精彩之路。李迪说:“深圳是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也是一座高新科技的创新之城,我们希冀未来,‘高新科技+阅读先锋’,也能在深圳擦出五彩缤纷的原创火花。”
论坛由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深圳市阅读联合会主办,深圳市三叶草阅读文化发展中心承办,儿童绘本原创基地、深圳报业教育传媒集团共同协办。由深圳国家基因库、广东新华乐育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翼鸥科技有限公司、南科大教育集团(南山)第二实验学校、磨铁童书、接力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乐乐趣童书提供支持。
“大国腾飞录——中国原创科普童书探索之路”
在主题演讲部分,四位嘉宾围绕“大国腾飞录——中国原创科普童书探索之路”的主题,带来了丰富有趣的分享。
围绕航天重大工程与少儿科普的联系,科普工作形式如何拓展,为什么少儿航天科普需要原创童书的助推、意义何在,以及如何立足航天资源持续研发优质原创童书等问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〇八所《军事文摘》资深编辑郭丽娟展开了深入的阐述。
郭丽娟不仅是资深编辑,也是航天科普活动策划人,还是中国载人航天科学绘本《带我去月球》《我想去太空》系列书的合著者之一。她介绍,从2010年开始,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〇八所坚持将青少年航空科普作为工作的重要方向,举办了“青春与天空对话”“ 航天国防战略”等活动,深入了解孩子的科普阅读趣味和需求。通过将中国传统的飞天文化导入原创科普制作过程,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〇八所不断用自己的语言给孩子带来沉浸式的体验。
作家、电台主持人周保林以《故事里的科学——跟蛟龙少年科考队勇闯神秘海洋》为主题,分享了他倡导的故事教育理念。作为《保林叔叔讲故事》栏目的创办人,周保林创作、改编、播讲了5000多个故事,这些故事内容广泛,涉及历史、国学、童话、科普等。他擅长把知识藏进故事里,让知识偷偷地“溜”进小朋友的大脑。在《小口罩大冒险》系列丛书中,他将多元的知识变为趣味性和知识性十足的故事,通过多种媒介传达给孩子,润物细无声,弥补普通教育的不足,又让孩子获得了更全面的发展。
作家、编辑火棘果子以《为了做书我去了趟墓地——一本考古立体书是怎样做成的》为题,详细介绍了《黄金王朝的秘密——海昏侯国遗址考古立体书》的诞生过程。这本书让小读者能像考古队员一样发现盒子里藏着的宝物,像玩密室逃脱一样根据线索一步步揭秘古墓里的机关。为了将立体书做成一个整体,完成最初的设想,火棘果子反复与设计师沟通,她还亲自赶赴南昌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在月黑风高的夜晚跑到墓地采风,根据考古队队长的建议,她在不同的书页设置了“彩蛋”,需要打开立体书中的“小门”,才能找到盗洞的主管在哪里。他们还设计了另一个情节,让孩子们在主墓中找到墓主人的私印用以辨别墓主身份。经过了多方努力,这本书实现了试听、动手和观看的三重效果……火棘果子的分享风趣幽默,多次获得观众的点赞。
资深科普童书策划及作者马莉以《科技成就梦想,跟着时代阅读——跨越三个国家的原创科普书》为题,阐述了科技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让科技更好的为童书服务,如何让科技成为童书的一部分,如何结合更多资源做更优秀的童书为孩子们赋能。为了完成揭秘翻翻书四大系列,马莉的团队与全球优秀插画师合作,开发高品质童书。她特别提到,在国内外团队合力走完设计、上色、翻译等环节后,编辑会最后对书中的信息数据等实事内容逐一进行核对。她说:“因为小孩子没有辨别能力,他们会吸收自己接触到的所有知识,所以一旦接触了错误的知识就会影响他们对内容的吸收。”
“中国科普童书的深圳未来”
在论坛对话部分,活动现场,李迪与五位嘉宾就“中国科普童书的深圳未来”这一主题进行对话。深圳报业教育传媒集团总编辑陈励,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党委副书记、中心副主任赵志广,海天出版社执行副总编辑张绪华,深圳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深圳市教育装备中心)副主任魏晓亮,深圳市猛犸公益基金会教育总监孙海陆分别从分享自己印象最深的童书开始,回顾了他们的科普阅读经历。
在谈论科学精神时,陈励提到,“精准的科学知识,比不上强烈的探索热情。”她以创办少儿期刊《特区教育•小学童》为例,介绍了将科普原创内容与音视频互动、线上线下互动结合的过程。她说,将书本与学生展开连接,对小学生提升阅读热情和批判性思辨能力无比重要。
赵志广也以制做宣传糖尿病形成过程和原因的科普绘本《甜蜜的负担》为例,说明推广科普绘本的过程需要走进学校,让学生把知识与周围家人的例子联系起来,让宣传和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在小学生群体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怎样将科普读物的出版工作与高新科技结合,展现出时代和地域文化的特色?面对这一话题,陈励提出,在切合深圳城市发展的高科技企业和领域里,可以诞生更多将科普教育纳入日常研究方向的企业。她说,深圳拥有很好的科技创新土壤,能够将自然探索与生命科学、航天工程等知识,用孩子都能读懂的语言表述出来,再通过社会和学校的力量巩固孩子的兴趣,形成阅读和人文环境互相促进和转化的学习环境。
孙海陆则提到,在华大基因,很多孩子最感兴趣的问题不是“基因是什么”,而是“我们能不能复活恐龙?”他说,孩子更愿意解读科学里的积极意义。因此,少儿原创科普可以借助实际的生活场景,带他们去完成类似“复活恐龙”这样的任务,在此过程中让孩子们对基础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论坛尾声,嘉宾们每人用一个关键词表达自己最看重的科普童书特点,并对科普童书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张绪华提到的关键词是“创意设计”,他指出,在对青少年的审美培养方面,国内还没有形成共识,希望未来推出的原创科普能够更加重视设计感。魏晓亮表示,作为教育工作者,他更看重科普童书具备的时代性和思想性。他表示,国家的时代主题和思想主题,也应该渗透到科普童书的创作中。
审读:喻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