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祁琦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爆红的第二年,4万多人报名应考文物修复师,三星堆遗址的新发现频繁冲上热搜,吸引无数学子青睐考古学……
一位前辈说,文物保护事业没有镜头前的浪漫,默默无闻中,要耐得住寂寞,择一业,终一生。他就是第一个走遍了故宫的院长,让故宫走进人们生活的单霁翔。
11月14日22:00,国内首部高端访谈纪录片《邓璐时间》在广东卫视播出,双语主持人邓璐博士将对话单霁翔,聆听如何让文化遗产“有尊严”。
出圈的火热与质疑的声音交织,单霁翔却始终保持清醒。2011年他接到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通知时,偌大故宫能被观众了解的仅仅是冰山一角,70%的区域禁止参观,90%的文物被束之高阁。
“让文物活起来,有尊严地活起来。”单霁翔下定决心“开放”,让厚重的历史文化与人们的现实生活产生联系。
从前高高在上、不苟言笑的文物符号,变成了活泼卖萌的文创产品,拨开历史的尘封和迷雾,请它们进入现代的生活。它们不仅被越来越多人了解和喜爱,也成为人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出口。
据说,600年来只有两个人走遍了故宫的所有房屋,一个是单霁翔,另一个是他的秘书。5个多月、1200座建筑、9371间房,脚踩一双布鞋,每一寸对土地的丈量都是一次对遗产保护的思考。他与故宫还有哪些不得不说的故事?
人们说单霁翔是“掌门人”,他说自己是“看门人”。单霁翔“看”住的不仅是600年来红墙黄瓦的紫禁城,还有经济快速发展下的北京老城。
作为城市规划师,单霁翔坚定认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保护那些见证我们国家一步一步走向辉煌的建筑,如同保护住初心、保护好根脉。
过去那些不被珍视的东西如今都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我们的根脉和传统。为了这些遗产的明天,也为了我们自己的明天,许多像单院长那样的人正为之不懈努力着。
2019年,拥有5000多年文明的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在国际旅游联盟大会上,单霁翔却遇到了令他“崩溃”的误解?讲好世界遗产故事任重道远,该如何探索方式与规律?
审读:谭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