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夏和顺
△周春健教授作客坂田小学/严秉珂摄
11月12日,深圳市文化和健康发展促进会、深圳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深商公益发展基金主办的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讲堂开进龙岗区坂田小学,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春健演讲“《诗经》里的名物”,演讲内容与该校提倡耕读教育旨趣相得益彰。
周春健从事四书学、诗经学、文献学研究,出版有《元代四书学研究》、《经史之间》、《诗经讲义稿》等,近年来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播,创办家庭式私人博物馆“习之堂儒学馆”,举办多种特展,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传统文化公益讲堂坂田小学现场/严秉珂摄
从名物理解《诗经》很重要
《诗经》里的名物,指动物、植物、器物,周春健说,从名物理解《诗经》是很重要的角度。《论语》里有一段话孔子教导儿子的话:“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后面还有一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鸟兽草木”就是“名物”——动物、植物。
关于诗经有一种专门学问,就是“博物学”,或者叫“名物学”。古人把《诗经》里的动物植画出来,周春健展示了日本人画的《毛诗品物图考》,及其中的“荇菜”。
《诗经》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诗经》、《易经》、《三字经》、《山海经》……《诗经》排第一位,称为“六经之首”。周春健说,正如《易经》不仅仅是一部算卦的书,《诗经》也不仅是一部文学书,它跟哲学很有关系。《诗经》里的名物,反映了古人的思维方式——“引譬连类”,就近联想,《诗经》的鸟兽草木跟整首诗要表达的意思有关。通过读诗不仅仅要了解动物、植物,还是要明理。
清代纳兰性德《毛诗名物解序》说:“《六经》名物之多,无逾于《诗》者”,“自天文地理、宫室器用、山川草木、鸟兽充裕,靡一不具。”通过动物和植物,可以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意思,理解诗的哲学意义。
△现场听众聚精会神/严秉珂摄
《周南•关雎》中的名物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春健重点讲解了《周南•关雎》中的动物、植物、器物与诗义的关系。“雎鸠、荇菜、琴瑟、钟鼓”就是名物,“雎鸠”属于动物,“荇菜”属于植物,“琴瑟钟鼓”是乐器。
周春健说,现代人把把雎鸠当成鸳鸯,把这首诗理解成男女谈恋爱的诗。其实,雎鸠不是鸳鸯,是一种类似于“鸬鹚”的水鸟,体型硕大,形象并不可亲。他展示了日本人画的雎鸠鸟,给同学们以直观印象。
用雎鸠比人,关关鸣叫,你一声我一声,表达男女、夫妇之间的感情坚贞不移,就像雎鸠鸟的特性。把它放到《诗经》第一篇,树立典范,起到“教化”作用,使社会更文明、更规范。
宋朝有人读到这首诗,对雎鸠很好奇,到田野观察,得到“一窠二室,雌雄各异居”的结论。雎鸠住的窝跟人一样,两房一厅,雌雄分居,特别讲究规范礼仪。
为什么不是鸳鸯或者大鹏?周春健说,《诗经》里的君子不同于《论语》里的君子,是指有身份、有地位的高官。选择雎鸠有两个原因:雎鸠对感情坚贞,同时对应象征权力身份的君子,高大、甚至凶恶的形象。
长短不齐的荇菜,可以吃也可以观赏。“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不能完全从字面理解成生产劳动。这首诗后来引申为天子跟后妃之间的情事,后妃地位尊贵,采摘荇菜用作祭祀,祭祀是后妃的重要职责,采摘荇菜具有象征意义,不能简单等同于生产劳作。日本白川静《诗经的世界》里说:原始歌谣本来就是咒歌,摘草是祈求相逢的预祝,是古人的原始信仰。
这首诗里出现的器物,是四种乐器:“琴瑟钟鼓”,不是普通人可以用的,司马迁说“天子诸侯听钟罄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可见《诗经》写的是贵族生活,而不是普通百姓生活,不是单纯表现男女谈恋爱的诗。
△周教授引经据典/严秉珂摄
呦呦鹿鸣与南方樛木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周春健举《小雅·鹿鸣》讲《诗经》里的兽。这首诗里,“示我周行”、“德音孔昭”都是成语。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名字就是从这里来的。
这首诗写的是周文王设宴招待手下大臣,宴会、饮酒、奏乐的场景。“关关雎鸠”、“呦呦鹿鸣”用的是叠词,“呦呦鹿鸣”不是一头鹿,是群鹿来集。为什么写鹿而不是别的动物?鹿在古人观念中是瑞兽,代表祥瑞,跟整首诗要表达的意思贴合。
以群鹿来集起兴,引出诗人要真正表达的意思,因为这是吉祥兴旺的预兆,因为它是代表祥瑞的名物。
“南方有樛木,葛藟累之。乐之君子,福履绥之……”周春健以《周南•樛木》来讲解《诗经》中的“木”。《诗经》过去被人传唱,就是歌词,有很多重章复沓,很押韵,《周南•樛木》也是这样。
这首诗表达后妃跟下属之间的关系,解释樛木的形象,在上者要照顾到在下者,要保护、提携,在下者则能够攀附在上者,“樛”就是弯曲的意思。
现场听众是坂田小学五年级学生,都受过一定的传统文化教育。周春健说,不能把《诗经》等同于唐诗宋词元曲,甚至不能等同于屈原的《离骚》,它有很强的意义,关系到社会教化。
11月12日是中山大学校庆日,周春健最后以中大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跟同学们共勉。
审读:谭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