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梁瑛
作为关山月美术馆中青年艺术家提名展之一,深圳本土青年艺术家任四四、古秀玲双个展10月28日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一个指向当代,一个回归古典,两位艺术家在水墨画领域不同方向的探索,展现了水墨在当代多样的面貌和可能。
△“尺素映远——古秀玲山水作品展”现场
△“四四四十——任四四的水墨艺术展”现场
任四四和古秀玲是近些年成长起来的深圳本土青年艺术家,他们都供职于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相似的环境却孕育了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任四四师从实验水墨名家刘子建,在水墨艺术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当代探索;古秀玲师从传统山水名家周凯,上追宋元,寻找中国山水正朔。一边是都市节拍,一边是茂林修竹,传统向左,当代向右,展览规模不大,却为观众呈现了青年艺术家们面对传统水墨,所选择的截然不同的路径。
△展览以水墨影像装置拉开帷幕
“四四四十——任四四的水墨艺术展”展示的是近几年任四四在水墨、版画、视觉多领域的24件实验性作品,其中包括平面绘画和影像装置,梳理了艺术家从而立到不惑间对艺术、对生活、对世界的思考和自问自答。
从2009年的《呓语》、2014年《无象》《都市万花筒》、2017年的《幻城》、2018年的《都市脉象》、2019年的《山语》、2020年的《乔治的玩具》到2021年的《十米之内》《食色》,此次展出的作品多数以水墨作品呈现,任四四挑选了近些年不同系列的代表作品,观众能够清晰地看到任四四不同阶段在水墨创作上的不同尝试,他不断将中国文化的传统元素植入作品中,同时也大胆尝试将西方的视图观念和表现手段自然地进行揉和,题材方面也在不断转换视点,关注身边目之所及的生活物品和现象,寻求其表达的合理性和趣味性。
△《都市万花筒》
进入深圳画院工作初期,任四四负责展陈设计与书籍装帧设计,多次在国内外设计大赛中获得奖项,他的实验水墨创作,也从设计、版画等不同艺术门类中汲取灵感。作品《无象》与《都市万花筒》就是借鉴了数码图像中的马赛克形式创作的拼纸作品,将两幅独立且图像单纯的水墨作品裁切成条,进行十字编织,形成一个一个的小方块,最终将两幅作品汇成一张具有歧义的新图像。这些看上去犹如放大像素的数码图片的水墨作品,无疑是艺术家对于当代生活的一种隐喻。
“关注文字、水墨、拓印之间的关系,自然和游走之间的思考。”也是任四四多年来创作的主题,作品《呓语》、《山语》等作品正是源于此。作品中不可识别的文字,既来自于艺术家日日临帖的功课,也包含着艺术家对于当代的思考。
△《乔治的玩具》
在此次展览中,从一进门的水墨影像装置到后来的拼贴、拓印、影像,水墨在艺术家手中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态,但万变不离其宗,内中包含的仍然是艺术家对于传统走进当代的思考,在深圳画院这个以水墨创作为核心的专业平台上,任四四多方汲取营养,试图走出一条独属于自己的水墨之路。
除了过去十多年的探索轨迹,此次展览还重点呈现了任四四近两年的创作,这些画作没有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创作手法,而是回归到笔墨的研究上,任四四说:“这一阶段,我想把传统的笔墨和对当代的思考结合起来,用笔墨来表现当代。”这些画作从形式上回归了传统,但在内容上却不能更当代,上班途中的所见所闻、孩子散落的满地玩具、吃完海鲜的一地残骸……日常生活的点滴,都成为任四四入画的题材。在长卷《十米之内》中,任四四以古典山水的构图,描绘了一幅有点荒诞的都市景观,他说:“我经常被上下班路上车窗外浮动的一树一木,一人一物所触动,因为街道的转折和建筑物的堵塞,窗外的视野景观超不过十米。都市空间的扁平和时间的多重性,都市人的视野不可能像古人那样的目接苍穹。作为此时的都市人,望着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景象,时常有用画笔记录下来的冲动。”
△《十米之内》局部
△《须弥奇峰》局部
从早期变化多端的实验水墨,到近期偏重笔墨趣味的水墨绘画,再到艺术家日常的对景写生,此次展览呈现出一个面貌丰富的任四四,完整地展现了一个青年艺术家在水墨走向当代的道路上所进行的大胆尝试。正如任四四所说,“先人以水墨载道传承并创造了让后世敬仰的高山。面对这座高山,今人跟随古人脚印亦步亦趋非出路,另辟捷径凌空飞步亦非出路。冥想过后,最好的答案应是用自己的双手与灵魂来求证”。
与任四四水墨艺术展相对的展厅里,“尺素映远——古秀玲山水作品展”呈现出一种完全不同的气场。从展厅入口枝影横斜的盆景,到墙壁上静静悬挂的立轴扇面,一切都仿佛有了梦回古典的静谧。
“尺素映远——古秀玲山水作品展”收录了艺术家20余件山水画作品,从《池塘生春草》到《细雨微风吟》,以笔墨展现性灵,汇集了艺术家十几年间在传统山水上的探索。
△《池塘生春草》
看古秀玲的绘画,如与她本人对话,徐徐清风,娓娓道来,好像天大的事,到了这里都要慢下来、静下来。从2007年拜入周凯老师门下,古秀玲就不紧不慢地踏上了自己的艺术创作道路,十日一山,五日一水,千丘万壑,不知不觉已是满纸烟云。
“雨中作画借湿润,灯下写诗消夜⻓”,沈周的散淡隐逸、悠然自得是古秀玲最欣赏的风致。她的画如其人,追求的也是一种远离人间烟火气的空灵淡远。作为一个生长于岭南的南国女子,面对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她最喜欢的却是萧疏寒冽、沉寂明净的雪景,“雪景在中国文化中是意境高雅的题材,王诜、郭熙、黄公望,很多宋元名家都是画雪景的高手。”
△春夏秋冬四条屏之秋(局部)
△幽篁图(局部一)
与其说古秀玲喜欢雪景,不如说她喜欢的是宋元绘画中那一份荒寒骨气。向精研宋元山水的周凯老师讨教笔墨之问,让古秀玲觉得趣味盎然,“他如同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向我开启了一扇神秘之门,门后景色欣欣、林泉高致、流水潺潺,目不暇接,如入桃花源,我徜徉在笔墨山水间,憺然忘返。这十几年,不啻是我人生获益最丰的时光。”
古秀玲也喜欢竹子,远山近水的大格局之中,时不时会加入随风摇曳的竹林。竹子素来被称作花中四君子之一,在水墨画中,它可以生动可爱,稀疏苍劲,清雅秀美,也可以坚韧顽强。怎么去表现竹子的神韵,全看画家此刻的心情,于顿笔着墨之处,显现了画家不同的才情和风貌。古秀玲笔下的竹林特别灵动可爱、柔美多姿。生活在深圳这个烦嚣都市,她的画中却是一派悠然淡泊。
中国古代因画竹而闻名的画家举不胜数,要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古秀玲还在探索之中。对于这一点,她也是不疾不徐,“风格是水到渠成的事,古典绘画的树木山石,先要从精微到位开始。”
△《阻雨湖上》(局部一)
《阻雨湖上》是古秀玲为此次展览特别创作的一幅作品,记述了艺术家和友人在西湖边小聚遇雨的一段经历,这是艺术家少数完全未起稿的作品,信马由缰,让情绪在纸面上自然流淌,古秀玲在这幅作品中,感悟到元人绘画的随性放达。在画中,她甚至自然地运用了一些西画的光影技巧,表现水在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感觉。
绘事如性情显影,绘画的过程,就是逐渐发现自我心性的过程。古秀玲感慨,生活给你的感受,会忠实地反映在画作中,“日常生活伪装后的假面,在画中藏匿不得,无所遁形,赤条裸现,而日常中不能为之事,亦能向画中一吐为快,这也许是绘画创作最令人着迷的地方。”
△《过雨看松色》
在古秀玲看来,传统笔墨无疑是一种切合天性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并不因时代的更迭而失色“中国人对于山水有天然的亲和力,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它与中国人的审美意趣特别契合,是浸润在中国人骨子里的语言程式。有人说山水画到了20世纪已经式微,但事实上,20世纪出现了很多山水画大家,对于中国人来说,山水是永恒的题材,代代人都有自己的感受。”
古秀玲的画展中特别开辟了一块展墙,展示一群画友的书画酬唱之作。翰墨酬唱、书画风流,是传统文人常用的交流形式,在青年艺术家展览上,感受传统艺术的流风遗韵,让我们看到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和希望所在。
审读:谭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