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和顺
声遥堂在琉璃厂东门路北第一家,也是李文藻《琉璃厂书肆记》中所记第一家:“琉璃厂因琉璃瓦窑为名,东西可二里许,未入厂东门,路北一铺曰声遥堂,皆残破不完之书,予从其中买数种,适有《广东新语》,或选恩平之兆也。”此时为乾隆三十四年(1769)。
△北京纪晓岚故居
将近一个半世纪以后,缪荃孙写《琉璃厂书肆后记》,李氏所记各肆除老二酉外均已不存。声遥堂已易名文光楼。缪氏后记开头就说:“厂东门路北一铺,曰文光楼石氏,丙子年颇有旧书,余专搜其单本,得百余册,皆不经见之书也,价亦极廉。”
声遥堂声名远扬,除李文藻首记外,还有纪昀题额之功。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三十三年(1768),因两淮盐引案发配乌鲁木齐充军,三十五年召回在京候旨。相传为声遥堂题额,即发生在候旨期间。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书影
纪晓岚是戏说历史宫廷剧热门主角,坊间关于他与声遥堂的传说绘声绘色,有些离谱。说他到书肆与掌柜闲聊,提起前几年有位进士来此,买走《广东新语》,掌柜的称,在此买书的文人学士众多,升官者也不鲜见。他搜罗一批书后故意说没带钱,表示要留张欠条。书肆伙计研墨铺纸,他大笔一挥写下“声遥堂”三个大字,一气呵成,又换小笔落款“纪晓岚”。掌柜的先惊后喜,作揖致谢,赶紧找刻匾名匠,制作一块金字牌匾,悄悄替下原匾。不久,纪晓岚复官,继而出任《四库全书》总纂。声遥堂因此名声大振,生意兴隆。
故事真假无从考证,从侧面说明当时琉璃厂书市已极具规模,而且店肆极重声誉。李文藻一年前写作《琉璃厂书肆记》,提及在声遥堂购得屈大均《广东新语》,纪昀虽为其房师,但除非远在广东恩平的李文藻函告,或抄录附寄《琉璃厂书肆记》,否则也无从得知此事。
△纪昀等撰《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如果深入了解史实,便可知纪昀不会主动题字,更不可能“大笔一挥”“一气呵成”。
清代文人学士中,纪昀以不善书著称。昭梿《啸亭杂录·书法》载:“近时纪晓岚尚书、袁简斋太史皆以不善书著名。”纪昀晚年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称“自四岁至今,无一日离笔砚”,但“余稍能诗而不能书”。
近人谢稚柳曾见纪昀试帖诗手稿一卷,共十一首,中有和御制诗,后附一启示:“请为托相好代书。”他在《北行所见书画琐记》中评论:“诗稿作小楷,稚拙之至,与平日所见者全不类,此定是真笔。纪昀实不能书,即数行馆阁小楷,亦须请人代笔。世所流传其条幅楹联之类,可知其概非出于本人之手。”
相传纪昀手书声遥堂额是琉璃厂八大匾额之一,但早已不存世,此匾究竟是请人代笔,还是他本人所书,均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