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文化评论员 杨青
大湾区文化深度融合今夏卓有成效。
以前深圳人去东莞除了吃喝玩乐之外,鲜有因文化活动出发的,今年夏天,深圳人却多了几个去东莞的理由。
一直把松山湖当成周末遛娃后花园的深圳闺蜜,今年暑假几乎把松山湖当成避暑山庄,一言不合,开车就去。一打听才知道今年世界博物馆日(5月18日),松山湖多了一座望野博物馆,有三个展览《器行天下——唐代昭义军镇的窑业》、《梦华旧物——宋人的生活展》、《踏波东来——遣唐史的回忆 (朝臣备的大唐世界)特展》。
闺蜜在深圳看过望野博物馆《枕中秘——古代枕具展》和《研砚——古代泥陶砚》展览,这次在松山湖有三个展览,规模更大,展品更丰富,一呆就是一天,遇上周末还会住一晚。在她看来,夏天没有比博物馆更合适的遛娃场所了,松山湖的望野博物馆面积够大,展览又多,有三个展览,讲座必听,遇上周末有活动更是不能错过,一来二去,孩子慢慢对历史感了兴趣,开始自己找相关的书来看,在博物馆也能呆得住了。
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从龙华的博物馆去松山湖上班,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比他去宝安沙井要近。两个博物馆虽然一个属地在深圳,一个在东莞,对他而言,没有明显的地域界限,有的只是大湾区概念,展览有别、观众有别,两地互动、互相交流,多了一个平台和窗口,他在馆里经常遇到不少深圳人。
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7月16日开展《与古为徒:容庚的学术与时代》,到深圳看大师容庚的金石学一时引爆朋友圈。
有趣的是,容庚的故乡东莞,于8月5日举办的“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总结性展览活动在岭南美术馆开幕,展览将持续至11月5日。 这场由东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系列展览联动东莞展览馆、东莞市博物馆、东莞市可园博物馆、岭南美术馆、莞城文化服务中心、莞城美术馆、莞城图书馆,共有6个主题展览:在岭南美术馆展出的“容庚与东莞”与“方寸精镌鉴古今——《颂斋藏印》艺术展”,在可园博物馆展出的“吉金墨韵——容庚先生旧藏铜器全形拓片展”与“‘容’归故里——东莞藏容庚文物展”,在容庚故居(旨亭街8巷2、4、6号)展出的“容庚生平展”,以及在邓尔雅故居(东莞中学北区)展出的“千年一脉——莞城城建与人文发展史”,并配有4场专题讲座。
在深圳看完《与古为徒:容庚的学术与时代》的观众,不过瘾,干脆按图索骥,直达东莞,再看一个深度展,两地同气连枝,把容庚这位东莞学者的家学渊源、治学过程、收藏经历和师友交往等各个人生切面,一网打尽。
这个看上去“深圳引爆、东莞全面开花”的展览连动,对深圳观众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得不去东莞的理由。
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是,深圳学者夏和顺作为《容庚传》的作者之一,尤其是《容庚日记》的整理者,一个人串起了深圳和东莞两地配合展览的专题讲座,7月24日刚在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讲述了《容庚北平日记》书里书外——容庚的收藏与学术交往管窥;8月5日又在东莞可园博物馆讲述了《容庚北平日记》的东莞情结。东莞学者的收藏在深圳东莞两地展出,而深圳学者作为研究专家担当起了深圳东莞两地的讲座主讲,两地学术交流和互动之密切,由此可见一斑。
大湾区融合,从经济合作到文化融合,由表及里,今年夏天的这三起文化事件,像偶然和巧合,细究起来,又有其必然性。从望野博物馆硬件设施从深圳到东莞的地理延展,到容庚展览的深莞两地同气连枝,再到专家学者讲座的两地呈现,说明同处于湾区的深露和东莞的文化融合已经开始慢慢发酵。
审读 :喻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