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徐恬
“还有比跑得快飞得高更刺激的吗?”央视曾播出纪录片《城市24小时·深圳》,开篇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有。跑得更快,飞得更高!”
这,就是深圳的答案。
41年前,历史选择了深圳,深圳经济特区跑出了“深圳速度”创造了奇迹;如今,时代再次选择了深圳。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和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等重大国家战略加快实施,深圳迎来改革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必须有新的更大作为。
在时代聚光灯下,深圳正以“跑得更快,飞得更高”的姿态,跑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圳加速度”,跑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绚丽风景,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清单共40个事项,目前8个已落地见效,14个取得实质性进展。图为深圳人才公园。CFP供图
向深化改革要动力
“咚咚咚……”8月4日,伴随着深水规院和倍杰特在深圳证券交易所鸣钟上市,创业板上市公司达到1000家。2020年8月24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落地,装上注册制新引擎的创业板,更加精准地服务“三创四新”企业,赋能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经济,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落地,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清单》中“支持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先行先试”事项的重要内容。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清单共40个事项,目前8个已落地见效,14个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任务过半,呈现全面发展、多点突破、蹄疾步稳、亮点纷呈的良好态势。继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在全国推广47条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之后,8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出“深圳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对全国以及其他地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初步显现”。
深圳因改革而生,改革是这座城市的基因。41年来,深圳首创1000多项改革举措,为自身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全国改革开放提供了经验。
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之路无坦途。在改革又到了新的历史关头之际,党中央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为契机,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深圳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一揽子推出27条改革举措和40条首批授权事项,寄望深圳在更多“深水区”“无人区”探路。
深圳坚决扛起主体责任,以国家战略为己任,举全市之力围绕重大制度性障碍破冰探路,推动综合改革试点落地见效,一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制度创新成果正在形成:要素市场化配置取得实质性突破,试行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改革,形成“单一用地性质的混合使用”“混合用地的混合使用”等多种土地要素利用模式;在资本市场,高质量完成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截至8月20日,深交所共受理727家企业的创业板首发上市申请,已有182家公司成功登陆创业板,其中157家属于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86%;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与中小板合并,提升了资本市场的活力和韧性;全国首批基础设施REITs项目落户深圳;率先在数据生产要素统计核算上破题;创新设置技术调查官,率先建立并实施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挂牌成立全国首家个人破产事务管理机构,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允许个人破产的城市;发布全国首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制度体系。
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是中央赋予深圳深化改革的更大自主权。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40项首批授权事项中,有20多项需要突破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自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印发以来,市人大常委会新制定法规17部、修改10部,大多数法规为“全国首创”,出台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个人破产条例、绿色金融条例、数据条例等一批全国首创性、引领性法规,推进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细胞和基因、智能网联汽车等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立法。
改革的强大基因让深圳经济特区历经四十余载峥嵘岁月,依然心如少年、激情似火。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攻坚推进大会近日召开,市委发出改革“动员令”,要求除涉及立法、修法及国家重大事权外,其余所有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清单事项今年年底前必须全部落地。
向全面创新要活力
“什么时候有空,约楼上的PI(学科研究员)喝喝咖啡呗!”光明科学城的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大楼里,每层楼咖啡间装修讲究,但楼里生物技术企业老总不担心员工在咖啡间里“划水”,还主动给员工提出这样的建议。因为,一个创新产品或许就在员工与楼上PI的咖啡茶歇中诞生。
深圳建立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设立工程和技术创新中心,构建“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楼上”科研人员开展原始创新,“楼下”创业人员对原始创新进行工程技术开发和中试转化,推动更多科技成果沿途转化。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就是一个“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用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刘陈立的话说,“穿白大褂的和穿西装的在同一栋楼里,一个技术问题可能在电梯交流中就解决了。”
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是深圳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重要机制之一。近年来,深圳围绕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领域提出一揽子改革举措,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创新体系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构。“十四五”开局之年,深圳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提出实施“五大行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深圳实施基础研究夯基行动,提升创新引领力。深圳以主阵地作为加快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范例,高标准建设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坪山—大鹏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创新示范区。突出加强源头创新,鹏城国家实验室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深圳,全市目前有各类创新载体2700多家。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率先形成基础研究长期持续稳定投入机制,通过特区立法明确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30%。深圳的目标是未来5年,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跻身世界一流,原始创新能力实现较大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突破。
深圳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提升创新硬实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深圳支持头部企业和战略科研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建立起“揭榜挂帅”项目遴选制度、“赛马式”制度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并提出建立“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新机制。在深圳这个创新“热带雨林”里,“气温”适宜,“阳光”“空气”“水分”充足,企业茁壮成长。
深圳实施成果产业化加速行动,提升创新驱动力。从0到1再到10,深圳通过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下“金蛋”需要“金窝”,目前,作为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光明科学城已布局合成生物学、脑模拟与脑解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具备“沿途下蛋”的“金窝”,以大科学装置为基础,加快技术成果转化。
此外,从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到构建市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激励体系,深圳还着力实施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行动、创新人才汇聚行动,提升创新支撑力、原动力。
创新,是深圳跨越发展的核心密码。正是创新,让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1/3;正是创新,让深圳本土世界500强企业增至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86万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正是创新,让深圳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持续增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上半年实现增加值5655.3亿元,占GDP比重39.5%,增长13.1%。
深圳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以创新为杠杆,正持续撬动着城市发展潜能,撬动着未来与梦想。
向扩大开放要舞台
“投资深圳就是最好的选择。”在2020深圳全球招商大会上,法国赛诺菲巴斯德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张和平表示,赛诺菲巴斯德1996年来到深圳,成为第一家进入中国的跨国疫苗企业,2020年已经在坪山建立了3000多平方米的国际疫苗创新中心。“项目从构想到落地,我们一次又一次感受到‘深圳速度’,深圳优越的营商环境不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在每个人的践行实干中。”
从1981年深圳发出新中国第一张外资企业营业执照到今天,深圳已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过9万家,累计吸收合同外资近3000亿美元。敞开大门“引进来”,同时迈开大步“走出去”——“看着地图做生意,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越来越多深圳企业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拥抱更广阔的市场。
深圳向海而生,“开放”是其天然的胸襟。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的发展始终置于全球坐标系中。
当前,面对世界经济的逆风和回头浪,深圳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不断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率先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合作路”越拓越宽。深圳深化面向RCEP成员国的对外交往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持续加强,推动深圳中欧班列铁路货运大通道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亚—东欧—西欧国际陆上物流新通道。
——“朋友圈”越扩越大。深圳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国际友城增至88个,国际友好港26个。
——“新动能”越来越足。深圳是外贸大市,2020年深圳出口在全国城市实现“二十八连冠”,今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继续保持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深圳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今年上半年深圳海关监管跨境电商货物货值超过千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总量,继续领跑全国,成为外贸发展的“新动能”。
——“优质平台”越来越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政策中心“金融科技与可持续金融中心”落地深圳。2019年、2020年深圳全球招商大会成功举办,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2019年首次在深圳举行后“定居”深圳。如今,高交会、文博会、慈展会、海博会、全球招商大会、人才交流大会等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吸引全球高端要素资源的“强磁场”。
向人民群众要聚力
7月6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以视频连线方式举行,深圳是5个地方分会场之一。峰会的主题是“为人民谋幸福:政党的责任”,选择深圳作为分会场,其中意义不言而喻。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也是一代代特区建设者的初心和坚守。从“创富”到“创福”,深圳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更以“幸福”为坐标,生动实践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凝聚起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近年来,深圳持续将财政支出近七成投向民生领域,切实把改革发展红利转化为民生幸福指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民生幸福标杆”,正在一笔一画描绘出现实的模样。
——“坚持把孩子们的事情办好”,深圳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优质教育“遍地开花”。开展学位建设攻坚战,两年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7.4万座、增量创历史新高。规划建设四大“高中园”,坪山高中园开建。实施“名校+在办校”“龙头校+新办校”集团化办学和联盟式发展模式,截至今年上半年已建成28个中小学教育集团。职业教育全国领先,高等教育处于历史最快高质量发展期,高校增至15家。
——“不仅能看好病,更要少生病”,深圳全面推进“健康深圳”,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出台国内首部地方性健康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获批建设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三甲医院达23家,基层医疗集团模式获国际顶尖医学杂志《柳叶刀》推荐介绍。深圳居民健康指标“全球靠前”,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81.54岁。
——“不仅有房住,还要住得好。”深圳加快完善“4+2+2+2”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近两年累计建设筹集公共住房21.7万套。保障房也是精品房,深圳长圳公共住房项目是目前全国在建规模最大的装配式公共住房项目,高品质建造贯穿于建设管理、生产装配、房屋装修、小区绿化、后期运维等全周期,打造国家示范工程和标杆工程。
——“世界名团、名指都能在深圳看到。”深圳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科学技术馆等“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首批项目开工建设,“十大特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取得阶段性进展,“一公里文化圈”基本形成。文化旅游事业发展迅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世界级运动活力之城。
——“市民推窗见绿、开门进园”,深圳不断提升市民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指数。打造“深圳蓝”“深圳绿”城市名片,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PM2.5年均浓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和“千座公园之城”,获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市民畅享“绿色福利”。深圳入选国家交通强国首批建设试点,目前地铁运营总里程超过400公里、在建总里程231公里,“十横十三纵”高快速路网加快形成,市民交通出行更方便、城市运行效率更高。
秉承“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的理念,深圳扎实做好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工作,助力9省份54县(区、市)20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了贡献。
用力奔跑,是为了更好地抵达。当前,深圳进入了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手中,我们信心百倍、壮志满怀,要争当开拓进取的改革者、起而行之的奋斗者、攻坚克难的冲锋者、先行示范的领跑者,推动深圳勇当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彼岸的第一艘“冲锋舟”。
审读:孙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