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和顺
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在翰林院设办理四库全书处,在武英殿设缮写处,皇六子永瑢总裁,纪昀总纂,正式开始编纂《四库全书》。四库开馆对琉璃厂书肆的兴盛具有重要意义。
△文津阁四库全书,现藏国家图书馆
缪荃孙《琉璃厂书肆后记》序云:“时四库馆开,文士云集,四方书籍,聚于辇下,为国朝极盛之时。”缪荃孙(1844—1919)生于晚清至民国时期,并未目睹琉璃厂“极盛之时”。翁方纲是“极盛之时”亲历者,其《复初斋诗集》卷十六《永乐大典余纸歌》注云:“乾隆癸巳,开四库馆,即于翰林院藏书之所,分三处:凡內府秘书发出到院为一处;院中旧藏永乐大典内有摘钞汇编成部者为一处;各省采进民间藏书为一处。每日清晨,诸臣入院,设大厨,供茶饭,午后归寓,各以所校阅某书应考某典,详列书目,至琉璃厂书肆访之。”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顺天大兴(今北京)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官至内阁学士。乾隆三十八年为四库全书馆纂修官,又任编修一职。四库全书总纂纪昀年长翁方纲9岁,为乾隆十九年进士。
△《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收录者,包括全国各地征收的流通图书、内廷收藏的图书以及《永乐大典》中选辑出来的珍本善本,所以翁方纲说在翰林院中分三处,其中“采进民间藏书”即乾隆下诏令全国进呈图书。所谓“采进”本,包括各地主政官员组织征集和各地藏书家进献典籍,短时间内便征集到上万种图书。四库馆规模浩大,参与编修、抄录、校对等各项工作者,既有翰林院原班人马,也有全国各地征调而来者,最多时达数千人。每天上午集中办公,四库馆“设大厨,供茶饭”,午后便“各自归寓”。为校阅典籍、考证典故,他们常常到琉璃厂访求自己所需图书,有时为公,有时也为自己私藏。
△《四库全书总目》内页
翁方纲任职四库馆期间,常与朱筠、钱大昕、桂馥、黄易、丁杰等往琉璃厂书肆访书,私人藏书和金石拓本也日渐增多。
当时琉璃厂鼎盛场面可以想见。典籍的兴盛也带动了古玩书画业,《清稗类钞》云:“京师琉璃厂为古董书画荟萃之地,至乾隆时而始繁盛,书肆最多,终岁启扉,间亦有古董书画之店。”
翁方纲在诗注中还说:“是时江浙书贾,奔辏辇下,书坊以五柳居、文粹堂为最。”这是琉璃厂书肆另一经营之道,即投其所好,送书上门,任其选购。五柳居、文粹堂曾出现于李文藻《琉璃厂书肆记》中。李氏所记书肆三十余家,其中“晓事”者仅五柳居陶氏、文粹堂谢氏及另一七旬翁韦氏。李氏此记早于四库开馆前四年,翁方纲诗注内容与其恰巧吻合,老韦此时不知健在否。
审读:孙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