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评论员 孙波
在深圳先行示范区《意见》出台两周年之际,8月17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再次高度肯定了深圳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之所以说是“再次”,是因为此前的7月27日,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向全国推广深圳总共5方面47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
5个方面中,第一个方面是建设“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47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中,有8条是关于“五个+” 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而在深圳先行示范区《意见》赋予深圳的五大战略定位中,第一项定位就是:高质量发展高地。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深圳答案是:建设“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就是要让每一粒创新种子都能获得丰富滋养。生态培育,既要抓大,又要顾小。在大型和特大型企业构建的庞大而绵长的供应链系统中,需要无数中小型企业在方向无限的“专精特新”领域承担科技创新的细分任务。深圳的“五个+” 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就是致力于支持和服务每一项科技创新,正是基于这样的“生态”,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实现了 “6个90%”:包括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生产于企业等等。
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能够将支持与服务贯穿到从研发到成果转化、要素组合的全过程。在深圳,高端、紧缺人才可享受个人收入所得税15%的优惠;在深圳,一个诺奖实验室起步扶持资金高达1亿元;在深圳,有规模高达50亿即将扩容到100亿的天使母基金,该基金资助的项目如果最后失败,基金承担损失额最高可达40%等等。正是由于将支持与服务贯穿到企业成长发展的每场个环节,深圳才能成为最适宜企业成长发育的沃土,才能不断有新芽出土、大树成长,最终汇木成林。
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是一个不断优化完善的持久工程。创新生态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放眼未来,对标国际,深圳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始终在不断优化,不断完善。从强力推进科技平台建设,到不断强化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再到不断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科技创新赋能补血、解困纾难,深圳始终在努力。比如出台首部个人破产法规,为个人创业者在企业经营和个人以及家庭生活之间筑起”防火墙”,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出台《深圳市关于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若干措施》,为科技成果转化通关提速等等。
审读:孙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