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彭琰
深圳市政协经济委围绕“打造我市优势产业链,保障重点产业链安全”年度重点调研,近期分批邀请企业代表、金融界人士、行业协会及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召开座谈会,就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开展调研。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政协委员们就如何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试错成本、总结推广数字化运用场景提出了若干建议。
热情拥抱:半自动化半手工也要“上”
从企业代表的介绍和行业协会掌握的情况看,深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热情高。
“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可以有效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并且提高制造质量和效率。”深圳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尽管数字化投入成本也不低,但企业已经在路上。比如制造扫地机器人的企业,因为数字化零部件比较贵,生产线就是一半自动化一半人工,还有很多工人手工在上螺丝。
“设备未来没有智能化的接口肯定要被淘汰,稍微大一点的企业基本都有数字化的需要和应用。”深圳市电子装备产业协会负责人说,企业依照自身条件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只有进入程度、投入力度不同。装备制造类是笨重的大型机械设备,都是靠工业机器人、自动螺丝机在生产,人逐渐越来越少,更多的是无人化工厂、智能化工厂。有一些会员企业已经在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一个车间一个车间地逐步换代。在企业看来,1万元买一台自动化机器人,一个员工一个月5000多元,买一个机器人抵一个员工,白天黑夜都可以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企业愿意投入。
有效场景:信息化配合海关查验速度快
深圳是“外贸大市”,深圳海关在数字化查验通关方面有着多年的探索。他们反映,信息化水平高的企业通关速度快。
“很多供应链企业不理解,为什么海关一个查验要查几个小时?其实,真正查验是很快的,但是要把这个东西找出很慢。”深圳海关有关负责人介绍,现在贸易供应的货并不是像过去一个集装箱就是一种货,货非常散,海关人员要在一个大的集装箱里把一个东西导出来,难度非常大。现场监管过程中感受到,同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差别很大。比如查顺丰的货,单上信息就非常清晰,装的什么商品、收货人是谁、发货人是谁、货装在车里卡板第几层哪个位置,像网格状一样,方便海关查验人员一下就能找到。有的企业就只告诉货大概在哪里,花费很长时间才能查到。
“这就是数字化技术的差别导致不同的通关效率。”深圳市政协委员刘向阳认为,大家都开发技术平台浪费大,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和海关联动,采用借鉴顺丰技术帮助进出口企业在查验环节减少通关时间。
棘手问题:数据对接成“卡脖子”问题
除内部数字化改造外,企业还面临着外部数字化链接问题,数字化不能“各家说各家话”。
华运国际物流公司研发负责人介绍了该企业2012年启动的公司电商化和企业数字化的过程。目前,该公司了打造自己的ERP体系,包括从订单线上到线下操作整个一体化过程。以往ERP只注重信息和流程过程,该公司做到了每个岗位工作和流程都通过数字驱动。比如,订单从线上接下来以后对订单的审核,以往需要业务员大量操作审核风险,数字建模之后对订单可以完成自动化审批,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内部非常好,但和上游下游的数据传递不畅。”柴伟说,该公司对接了20多家传媒公司,每一家对接的过程非常辛苦,基本要花2到4个月才能完成一家的对接。对接之后发现,每家传媒公司的基础数据都不一样。“每一段数据的格式一定要统一,一定要标准化。”这位负责人说,该公司已经向物流协会申请做行业内的标准化。
“工业标准非常多,导致它们之间互通性比较差,数字化平台推广不开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深圳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与大企业的协同,这几年工信部在统筹工业化互联网的标杆示范项目,帮助小企业做数字化转型减少成本。
转型模式:期待技术数据共建共享
调研发现,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资金和人力投入都是巨大的,有的采用“借力”的方式,有的则是招兵买马自己干。前一种“外脑”模式,好处是初期投入较少,弊端是后续维护费用不低,加上不懂行业不懂业务,数字化投入见效不明显。后一种自己干则考验财力,研发团队少的几十人,多的上千人,一些企业说是已成为“半个科技公司”也不为过。此外,不少企业反映,数字化团队与业务部门的融合是痛苦的,如果没有企业高层的统筹协调,光靠平行两个部门合作沟通比较困难,内部需要重建机制适应数字化改造,考验企业的组织能力。
“虽然我们大力提倡数字化转型,但要看到这背后对系统的运营稳定安全的要求会更加苛刻。”平安科技集团有关负责人说,平安内部整个运营团队有2000多人,确保全集团上千个企业研发数据安全。数字化转型需要大投入、长周期,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推进数字化转型,有一定规模、实力、利润的公司可以做。企业基础研发也应该引入社会技术,而不是所有的技术都是自己从头到尾研究,“技术和数据的共建共享有很多文章可以做,而不是各自建队伍。”
这位负责人认为,科技解决方案是技术输出和服务模式的一部分,整个产业链很大很长,研发、产品、集成、交付、实施、运维的工作,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通吃。大企业做最关键的核心部分,工程、实施、维护可以让其他信息公司来做,实现合作分工提高效率,这时产业链供应链的管理就变得尤为重要。
共同需求:降低整体试错成本
成本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有协会负责人反映,企业数字化转型几千万元的投入遭遇一点“意外”就可能付之东流。而政府数字化经济的补贴政策、对首套软件的补贴政策,往往优秀的大企业才符合条件,普惠型政策不够,中小企业拿不到补贴。
对此,深圳市政协委员常远认为,深圳中小企业超过200万家,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不能放到一个赛道比,要有不同赛道的政策。中小企业试错成本太高,建议中小企业新兴产业链条形成产业技术联盟,每家企业分担一块,就比自家担全部的强,在得到政府资金扶持上也更为可行。
审读:孙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