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梁瑛
在数码时代重温手工的温暖,8月4日,“百年心印——房景楠手工印相作品展” 在深圳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艺术家房景楠创作的65件手工印相作品,题材包括致敬革命先辈,反映特区精神,记录城市建设、人文风貌等,表达了艺术家对百年党史的学习心得,以及走进新时代的独特感悟。
此次展览由深圳市美术家协会、深圳美术馆、深圳市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深圳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协办。
深圳美术馆馆长、深圳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张燕方,深圳高级中学(集团)邵爱国校长、黄洁副校长、段国庆副校长,深圳市教育局德体卫艺处四级调研员牟林芳,深圳市教科院德体艺教研中心主任黄宏武,深圳市美协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郝强,教育部国培专家、原罗湖区美术教研员陈勇,广东教育学会美术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展示中心主任崔文剑,教育部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深圳市舞协副主席高洁,罗湖区教科院美术教研员王婧等嘉宾莅临了展览现场。
△嘉宾合影
何为手工印相?不少走进展厅的观众都抱着这样的疑问。房景楠介绍,手工印相又被称作“古典摄影工艺”、“古法印相”等,主要指19世纪摄影术发展早期产生的诸多摄影、显影技法和衍生工艺,包括底版制作、感光、显影、定影等一系列流程。流传至今仍被经常使用的有银版、湿版、干版、蓝晒法、范戴克法、铁银法、蛋白工艺、铂/钯金工艺、树胶重铬酸盐工艺、碳转印等。这类工艺多采用接触转印的方式成像(即根据底片尺寸印制1:1的图像)。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展出了房景楠使用蓝晒法、范戴克法、铁银法、树胶重铬酸盐工艺等多种方法,创作的不同风格摄影作品。这些一百多年前的工艺制作的相片,让观众把目光从各种显示屏中暂时移开,在数字和虚拟世界之外找到一种久违的观感和触感。主办方相信,借助这些颇具“古典意味”的作品,能够在数字化的读图时代唤起公众对传统手工影像的重新审视,从手工印相工艺的“不确定性”中发掘穿越时光、历久弥新的时代特征和审美价值。
△部分参展作品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传统影像愈发萎缩。数字影像制作和输出技术大大降低了成本,加速了传播,导致了在大众中的普及和流行,却也稀释了图像的价值。在这种背景下,古典工艺却因其技术性、唯一性和实验性,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使用,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房景楠介绍,手工印相费时、费力,成本又高,却可以让我们体验亲手创造影像的乐趣,感受实体影像的魅力。
△深圳美术馆张燕方馆长向房景楠颁发收藏证书
作为深圳高级中学(集团)艺术中心副主任,房景楠从事绘画创作及古典摄影工艺研究多年,除了使用古典印相工艺进行个人创作,还积极探索将其引入学校美术教学,与《现代媒体艺术》课程相融合,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又培养了艺术感悟、造型和设计能力,还学会了深度的人文思考和社会关注。自2016年起,他先后在深圳高级中学(集团)的高中和初中学段开设校本课程《数码摄影与手工印相》,深受学生喜爱。并成功申报了“深圳市中小学好课程”。还在国家级和省级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论述和发掘古典摄影工艺的美育价值。
房景楠表示,手工制作影像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付出较高的成本。加之工艺的重复性差,每张都是独一无二的“原作”。目前,从事古典印相工艺的人还相当稀少,公众对此也非常陌生,相信此次展览能够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古典印相工艺。
△讲座海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配合此次展览,向广大市民普及古典摄影工艺相关知识,8月7日下午,深圳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将安排一场题为《数字时代的手工影像》的公益讲座。讲座由本次展览的作者房景楠主讲,他将从古典印相工艺的历史和发展出发,为大家讲述了古典摄影工艺的前世今生,介绍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工艺类型,并结合展览中的作品,分享自己在创作手工影像过程中的心得。
讲座期间还为现场的观众安排了蓝晒体验环节,大家将在房景楠老师的讲解和指引下,亲手完成了感光剂的涂布,并利用花瓣、植物、羽毛,以及菲林底片等材料进行曝光,最终在水中显影得到了独特的蓝色影像。
审读:孙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