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海强/文
文学有比较文学,但书法没有比较书法学。虽然如此,比较书法史上风格相近或完全不同的书法家的异趣,却大有味道。下面是近来我应朋友之请,根据断续积累下来的短评写成的文章,期就教于方家。
启功与张荣庆的书卷气
朋友发来启功先生和张荣庆先生书法邀评,我评曰:启比张,法度胜之;张比启,逸气胜之。启书工致,张书散逸。启字紧,张字松。启写的是学养,张写的是性情。启书如庙堂君子,修短随化,举止合度;张书如山野散仙,率性悠游,淡然自适。尽管两者有诸多不同,但两人作品的字里行间,充盈的都是浓浓的书卷气。
不喜欢启功者大有人在,本人也并不十分喜欢。然有书史概念者应承认其贡献及成就:帖学发展到清代已成强弩之末,习帖者大多萎靡柔弱,有成就者如淡墨探花王文治亦难免此弊。清代碑学勃兴后,帖学日益式微,民国白蕉可称帖学正脉。然在我看来,白氏虽得二王纯正法脉,然个人面目似嫌不彰。而启功先生既得帖学纯正血统,又有个人面目,堪谓明代董其昌之后屈指可数的帖学大家。
启功书法
张荣庆书法
颜真卿和《石门铭》的壮美
某日跟澳洲学生陈立夫谈书法时,我们谈到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颜真卿书法与《石门铭》书法的异同。
我们的话题从康有为书法谈起,陈立夫似乎不很喜欢康氏书风。我说,康学魏碑,其书主基调是《石门铭》。因极力尊碑抑帖,故其书没有杏花春雨江南的秀丽,属于铁马秋风塞北的壮美。我认为,碑、帖不是书法的两个极端,而是书法的两种表现形式,学书者不可厚此薄彼。康有为举其一端,其书未免时有粗疏之失。以至于其晚年醒悟之后,感叹精力之不济,已不足以扭转这种偏失。
说到石门铭,楷书、行书都学颜真卿的陈立夫说,他发现颜真卿和石门铭风格有相似之处:两者都大气雄强。我说,颜书和石门铭确实都有大气雄强的一面。但两者的雄强区别明显,颜书之雄强源于士大夫胸存的庙堂气,石门之雄强源于造化赋予的风云气。
颜真卿《颜家庙碑》(局部)
《石门铭》局部
祝枝山和黄慎的节奏
有人问我,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的草书是否学祝枝山?我告诉他,黄慎草书和祝枝山后期草书确实有一个共同特点:都以短线和点为主。但黄草应该不是从祝草中来。两者本质区别在于:黄草给人的感觉是如星散天,整体安和;祝草给人的感觉是惊风密雨,整体放旷。祝草点画紧而工,黄草点画松而野;祝以法胜,黄以趣胜。
在草书中,点以表现节奏,线以表现旋律。祝草呈现的是鼓点节奏,厚重铿锵;黄草呈现的是快板节奏,轻松欢快。祝以书法名世,黄以绘画著称,从艺术价值看,祝草要高于黄草。
祝枝山草书
黄慎草书
丛文俊和怀素的骨感
朋友问我,如何看吉林大学博导丛文俊先生书法?我回答说,丛先生是学者型书家,篆隶优于行草,功夫胜于灵气,原因是纯中锋运笔,笔画骨力强劲,但少韵致。线条中含细劲,有点像用筷子所书,骨峻筋刚肉薄。对比同样为细劲线条的怀素自叙帖,怀素线条骨健筋韧肉匀。
可以说,两人书法都给人骨感美。但同时骨感美,内涵各不同。打个比方,丛的线条是木棒,而怀素线条是钢丝。前者弯之易折断,后者弯之可圆转。且怀素偶尔来一两笔侧锋,侧以取妍,劲健中时显妩媚。而纯以中锋书写的丛文俊书法,犹如一个不知用兴趣或休息偶作调剂的工作狂人,与之久处未免令人神疲。
丛文俊书法
怀素《自叙帖》局部
审读:谭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