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驻穗记者 姚嘉莉
6月27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第二十二届大学开放日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今年招生计划。连日来,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发布了2021年招生计划,总体比2020年略有增加,新增招生专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息息相关。
广外:广东计划招生4185名,新增希伯来语专业
2021年,广外招生计划总数5200名,较去年增加100名。其中,在广东普高招生计划为4185名。新增希伯来语专业,是目前华南地区唯一一所高校开设此专业。该专业实施“希伯来语+英语”以及“3+1”或者“3.5+0.5”的培养模式,核心课程有翻译理论与实践、希伯来语口译、希伯来语写作等。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希伯来语专业在内,今年入学的20个非通用语种学生将修读跨学科课程(微专业)。这类学生可以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国际汉语教育”“法学”“国际关系”5个微专业模块中,择定其中1个模块修读,形成以专业为单位小而精的系统化专业知识模块,提高学生未来发展竞争力。
学生还可在入学报到后通过参加创新班的选拔来实现专业的转换。据悉,广外的中日韩“亚洲校园”计划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翻译+经济学(全球经济治理)”“法学”四个国际组织创新班将从全校5200名新生中各选拔20人。
华工:面向广东共招生3064人,广州国际校区新增人工智能等3个专业
华南理工大学今年招生总规模达6950人,比去年增加250人。其中面向广东共招生3064人。新增“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3个本科招生专业,均设在广州国际校区。据介绍,广州国际校区集聚全球优质资源,布局10个新工科学院,每个学院都与学科领域一流的国际名校开展深度合作,构建与世界一流大学同质等效的教学体系。
华工目前开设了8个本博(本硕)连读创新班、3个强基计划班以及4个卓越班,其中创新班和强基班实行“3+1+X”(“X”硕士生为2或3年,博士生为4或5年)本研衔接培养模式,卓越班推免比例为50%左右。
今年,华工将同一学院内相近专业组成一个专业类,累计组成20个专业类,专业类内部选考科目要求相同。以计算机类为例,其包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和信息安全三个专业。与跨学院的大类招生不同,专业类招生、专业类培养下的学生既可以宽口径重通识,又有相对明确的专业方向。
暨大:招生计划4860人,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招290人
为了确保办学质量,强调培养质量,暨南大学2021年面向全国招生计划4860人,与去年持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均与2020年持平,其中投放广东省计划略有增长。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四个专业计划维持往年规模280人,面向招生的省份为:广东、安徽、福建、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辽宁、山东、陕西、四川。
暨南大学按照“学科门类”为分组基本原则,为广东考生设置了利于考生成长成才的系列院校专业组,并将2021年在广东省招生的本科专业分组方案确定为15个专业组,分物理类、历史类两个大类。
华师:在广东招生计划5856人,新增物联网工程等6个专业
今年华南师范大学普高本科招生计划7130名,比2020年略有增加,其中师范生计划2630人,非师范生计划4500人。在广东招生计划5856人,其中师范专业计划在广东招生1968人,非师范专业计划在广东招生3888人。新增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中外合作办学)、软件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中外合作办学)、网络与新媒体(中外联合培养)等6个本科专业。
另外,华师汕尾校区单设院校代码招生,今年有材料物理、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学前教育(师范)、小学教育(师范)专业招生。
华师可以“零门槛”申请转专业,学校每学年春季学期组织全日制本科学生转专业工作。除规定的相关特殊情形之外,全日制本科在读学生均可提出转专业申请,不限年级、不限次数,通过申请转入的学院的考核便可入读新的专业。
广工:在广东计划招生8757名,揭阳校区6个专业开始招生
广东工业大学2021年招生总计划10200名,比2020年增加了700名。其中,广东省招生计划8757名。新增智能制造工程、数字经济2个招生专业。新增环境生态工程(创新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伏羲班2个特色培养班。其中,环境生态工程(创新班)简称“院士班”,是该校首个以院士领衔打造的特色班。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工业大学本科国际班实行“出”“留”双轨并行培养模式,打造依托多元支撑的就地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为原计划出国、受疫情影响出国受阻的学生提供国内就学机会,实现“不出国留学”。
广东工业大学揭阳校区开始首年单列院校代码招生,招生计划700名。招生专业有机械电子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优势专业6个。该校区位于揭阳市粤东新城,首期规划校园956亩,建筑单体26个,远期办学规模为在校生2万人。
审读:谭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