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聂灿 通讯员 舒欣
福田区作家协会主席、《莲花山》执行主编、作家、编剧秦锦屏
深圳有座莲花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山脚下有一个快乐的编辑部,在执行主编秦锦屏的带领下,用文字书写“诗意莲花山”。
盛夏骄阳,秦锦屏一袭白裙在门口迎接我们。和阳光一样灿烂的,还有她的“秦式”招牌笑容,热情洋溢。
秦锦屏,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的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也是多届广东省文学院签约作家、广东省文化厅特约群文剧作家。同时也是政府“首届杰出人才奖”获得者。她编剧的文艺作品在国家多个层次媒体播出,文学作品被译介到多个国家。14件作品入选语文教辅材料,入选多个省市高考中考试题。
与内刊结缘,从“豆腐块”开始
作家、编剧,主编,主席,秦锦屏的多重社会身份,源于她屡屡获奖备受好评的剧本、小说、散文等作品;其作品背后的张力、激情、底蕴则源自养育她的三秦大地,更离不开深圳这片热土。秦锦屏表示,年轻的时候想远行,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时过境迁,才发现,现在的自己,最希望被故乡的风吹拂,“只有贴近大地,才懂红尘滚滚。”秦锦屏说。
90年代中期,怀揣文学梦的秦锦屏来到了深圳,先后在企业、事业单位担任过文员、主管、期刊编辑、老师、专职创作员等职,在不断挑战自己,不断朝梦想前进的过程中,秦锦屏意识到,光凭一腔热情、理想是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必须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秦锦屏 舒欣/摄
正是有了这种想法,她先是利用业余时间函授学习。后陆续在深圳开放大学、深圳大学通过了专业学习,汉语言文学本科学习,现代汉语研究生学习,一系列扎实、系统的学习,让秦锦屏迅速地成长。
至今,秦锦屏仍记得她发表的第一个作品,“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我写了一首小诗,诗名是《理解》,发表在《东方文艺》上,虽只是一个‘豆腐块’大小,但给了我无限的鼓励和动力,我还记得作品中的诗句:清晨,他背起行囊/目光,箭一样/射向远方。/路边/小草上,露珠/在滚动……”
随后,秦锦屏在深圳南山街道办南山文化站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担任《荔风》内刊的编辑。在和文字打交道的过程中,她进一步了解内刊编辑的职责,也对内刊的整个编辑出版过程有了初步了解,并收获了“秦先生”美誉——那是因为,当时编辑的回信都是手写体,秦锦屏凭借一手阳刚大气的字迹,被读者、作者误认为是一位男性,因而尊称她为‘秦先生’。”
“创作的多面手”
多年来,秦锦屏把自己打磨成“创作的多面手”,不仅学者、读者喜欢她的作品,家人朋友亦是她的忠实粉丝。
秦锦屏编剧作品、话剧《亲个蛋蛋的红黄蓝》剧照
秦锦屏的处女作是诗歌,然后她写散文、小说,还写话剧、小品、曲艺、歌词,并且能够做导演。在把握多种文体一显身手的同时,她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且成绩斐然。
2007年,一年中,秦锦屏连续囊括四项国家级大奖——戏剧小品《父老乡亲》获“中国戏剧奖”;歌曲《幸福港湾》、戏剧小品《挂牌》分别获歌曲类、戏剧类“人口文化奖”、戏剧小品《开会》获“中国戏剧文学奖”。她的第一篇中篇小说《人人都说我和哥哥有》也全票获得“新世纪文坛北京文学奖”。2008年、2009年,她先后又斩获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人民文学》全国征文奖,此外,她创作的部分文艺作品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广东卫视》、《中央广播电台》、《深圳广播电台》等。
2012年,更大的责任落在秦锦屏肩头。她当选了深圳市福田区作家协会主席,并于2013年任《莲花山》执行主编。
秦锦屏介绍说,《莲花山》是福田区政府部门唯一的一本纯文学内刊。2004年创刊,至今已有17个年头。它为福田区作家及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成为树立福田文化旗帜、弘扬正能量的重要文化阵地之一。《莲花山》在2016年由区文联交区作协组稿、编辑。2018年,在区委区政府重视下,由原来的季刊升级为双月刊。
《莲花山》立足福田区作协,以作协会员为主,辐射全国优秀作家,选编优秀的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稿件。记者了解到,自2016年起,《莲花山》连续五年在深圳市出版业协会组织的“深圳内刊界‘优秀内刊传媒奖’评比”中脱颖而出,荣获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2020年度“优秀文学内刊奖”。
秦锦屏饶有兴致地回忆2016年《莲花山》第一期专题改稿会,她说:“当时是在福田区图书馆国学馆举办,改稿会邀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作家、副编审张鸿,以‘编辑眼中的好作品’为题,与三十多位福田作协的文学爱好者进行面对面交流。改稿会上,针对福田作协会员提交上来的40多篇稿件,张鸿围绕小说、散文、诗歌三种文学体裁逐一展开讨论,深入浅出进行剖析,告诉在场的听众如何把握好各种文学体裁的创作,写出编辑眼中的好作品。讲座结束后,参会人员纷纷表示,这个活动太有意义、接地气,一定要多办。”此后,《莲花山》专题改稿会就成了这本刊物的一道必备“硬菜”,并由此派生出了几届以“莲花山”命名的全国散文征文大赛,把万众聚焦的目光牵引到了福田,引上了高高耸立的莲花山。
“刊物里要有可生长的力量”
不知不觉,改版后的《莲花山》即将迈向第十个年头,这期间,秦锦屏和她搭的团队收获的不仅是一份份沉甸甸的刊物,更是一种力量。
“越书写,越敬畏。”秦锦屏表示,多年的文字从业工作,让她感受到,首先要尊重文字、尊重作者、尊重创作,其次,要在刊物中追求一种可生长的力量,“不仅对编辑部、作家群而言,对广大读者也是一样。”
“我对文学及相关未知领域的探索,都是源自内心的热爱,以及信仰带给我的力量。对我而言,只要听从内心的召唤,只要能书写,我就是快乐的。”秦锦屏说:“或许是因为我出生并成长在陕西八百里秦川的缘故,我的血脉里延续了先人深厚的传统思想,而我又在开风气之先的深圳求学、工作。南北地域的融合,让我经历了黄土文明和海派文化的撞击和锤炼,于我,是一种内化、重组。”
时至今日,秦锦屏仍怀谦逊之心,她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她有着自我衡量的标准,这标准,源自心头更高的追求。她希望自己的创作状态是“自然流淌”,下自成蹊;对于《莲花山》,她也有更深远的期待:在特区土壤中诞生出来的刊物,要和深圳共成长,用内刊的精神力量去滋养、鼓舞读者,开掘无穷尽的精神源动力。
审读:谭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