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聂灿 通讯员 郑红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作家,《伶仃洋》杂志主编孙向学
人如其名,孙向学的人生注定是一个不断向学、求真的过程。这不仅表现在他还是一个懵懂少年、文学青年的求知时期,即便成为著作等身的一级作家,他依然对文学饱含深情。
孙向学,1960年出生,广西南宁人,祖籍沈阳。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作家,《伶仃洋》杂志主编。其多篇(部)作品在《中国作家》、《十月》等文学期刊发表,并被《小说选刊》等转载。长篇小说《岭南烟云》获广东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并被改编成电视剧《深圳湾》在央视等多家电视台播出;中篇小说《一色》获《广州文艺》第二届都市小说双年展奖;长篇小说《沧桑》获第二届广东省有为文学奖;长篇小说《落尘》获第五届深圳十大佳著。
“从借书者到写作者”
采访作家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整个过程,就像听了一场故事会。孙向学的叙述自然、生动,“细节丛生”。
被文学的光环照耀,要从小时候说起。孙向学1964年随父母下放桂西凌云。1976年到农村插队。1981年右江师专中文系毕业后在桂西当过中学教师。1988年广西教育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到深圳工作。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
孙向学清楚地记得,自己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个小小说,是在广西的《红豆》杂志,千把字。“小学五年级开始看大部头小说,那时候我在桂西的一个山区县城。在那个年代,也没有什么有利条件,但因为喜欢,会到处去借书来看。浩然的《艳阳天》是我阅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看得废寝忘食,那时候,我大概12岁。喜欢文学,大概就从那时候开始。”孙向学说:“没想到,日后我竟然成为一名文学创作者,还主编刊物,这也应了小学语文老师当年对我作家的‘预判’,真是一语中的。”
《伶仃洋》:西乡文学的代名词
生于南宁,长于广西凌云,1988年,孙向学人生的船帆开始在深圳靠岸。他回忆,刚到深圳,在社教办呆了一两年,跑遍深圳的各个角落,还参与了宝安县志的编写,“深圳尽管是个新兴城市,但有着它独特的历史,改革开放之后深圳发展这段历史是独一无二的,值得书写、记录。”
随后,因为才华出众,又是中文专业出身,孙向学被调至深圳西乡文化站任副站长,直至历史性一刻到来。
“2011年底,时任西乡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勇找到我,希望创办一份立足西乡、辐射全国的文学杂志,我一口应允下来,着手策划刊物的编印事宜。经过几番讨论,《伶仃洋》应运而生。”孙向学表示,刊名《伶仃洋》是李勇书记的提议,旨在放眼全国,突破地域限制,面朝伶仃洋,以西乡的历史根脉为底蕴,将珠江口东岸的宝地——西乡的人文情怀尽情展露。
时过境迁,孙向学依然记得李勇书记在创刊词中的表述:“置身西乡这片热土,无时无刻不感受伶仃洋的波澜壮阔。伶仃洋汇入辽阔的大海,不只是时空的转换,而是历经了一场灵与肉的洗礼,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现代与传统的碰撞、自然与人文的对接。”
《伶仃洋》创刊号:莫言亲自题词
2012年,作家莫言为《伶仃洋》创刊号题词
2012年2月8日,由宝安区西乡街道主办的文学杂志《伶仃洋》正式创刊,诺贝尔奖得主、作家莫言曾亲自为创刊号题词,尔后又将其散文《洪水·牛蛙》和《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首发在《伶仃洋》杂志上。刊发的莫言、邓一光、孙频、厚圃、毕亮等作家和文坛新秀的新作,先后在《散文选刊》《当代》《山花》《北京文学》等国内一流刊物选发。
《伶仃洋》目前为季刊,栏目设有经典重温、小说、散文随笔、诗词、读书品读、西乡作品展、史海钩沉、本刊文讯和摄影美术等,迄今已出版38期。
孙向学表示,时光荏苒,一晃,《伶仃洋》创办十年,不仅是名家作品的首发园地,还发表了众多本土作家的优秀作品,也向外界推介了西乡文化建设的丰厚成果。
尤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西乡文化的载体,《伶仃洋》既是伯乐,也是千里马。多年来,《伶仃洋》培养了80后领军作家陈再见,获奖专业户、诗人李双鱼,本土作家邬霞等新生代创作人;还帮助海湾中学编辑内刊《海湾》,成为校园内刊的翘楚;深圳市青少年征文大奖赛、名家王蒙、杨克、谢有顺讲座亦在西乡形成品牌,以飨文众。
而孙向学本人,写作生涯日益丰盛,长篇、中篇、短篇、剧本,一部部成就着他的“文学帝国”。最近,历时十年,孙向学精心创作的剧本《轮椅上的歌》被改编成电影,正在积极筹拍中,具有时代意义的感人故事将再度打动观众。
“不仅仅是刊物,更是一种理念”
“写作要老实,不赶文学的时髦。坚持这样的理念,就是我对写作的自我要求。”孙向学表示,深圳对自己写作的影响,应该是它的历史和现实中的事物,而不是一种环境和风尚。
“一个好的作者,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学界认可,读者也认可,才能说明成功了,朝这个目标努力吧。”孙向学说:“《仙儿堂》是我的长卷长篇小说《河东河西》的三部曲之一;之二《沧桑》从上世纪的50年代写到80年代;之三计划从1980年写到现在。用百万字还原南粤的百年历史,这是我目前的写作计划。之后,仍要重写我的家乡桂西,那里有我的根。而西乡,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这里工作生活了25年,我的许多作品都是在西乡构思、创作、成稿。我要把文字当作我最深情的告白,因为,它既是我创作的丰沛源泉,也是西乡这片热土给予我的无私馈赠。”(图片由舒欣拍摄)
审读:孙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