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吴维 通讯员 周正 刘莹 罗浩
2021年6月7日至11日,以“检察听证,让公平正义看得见”为主题的第二届新时代检察宣传周活动在全国检察机关火热开展。为进一步加深人民群众对检察听证的认知和理解,解决人民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6月9日,深圳市南山区检察院召开无障碍出行设施专项检察监督工作公开听证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南山区残联代表、残障人士代表及相关行政单位负责人参与听证,共商维护公益的解决方案,用法治手段护航无障碍环境建设。
(听证会现场)
代表意见引关注实地调研听民意
“无障碍设施被单车、机动车占用,盲道磨损情况严重,人行过街马路为安装盲人过街提示器......”公开听证会上,南山区检察院第五检察部负责人谢李向与会人员汇报无障碍出行设施公益诉讼专项排查结果,介绍目前无障碍出行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2020年以来,多名人大代表提出了关注道路安全、残障群体、无障碍环境和设施建设的建议,引起了检察机关的关注。为此,南山区检察院专门成立无障碍出行设施公益诉讼专项检察监督领导小组对相关情况进行排查,由该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孙爱军带队深入辖区多个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并与人大代表、视障人士代表展进行座谈,围绕调查中发现的无障碍出行设施建设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作为此次听证会听证员的区人大代表唐翔宇,曾参与过南山区检察院2021年3月份的一次实地调研,他表示自己是道路安全组的人大代表之一,一直很关注深圳的无障碍出行设施建设,南山区检察院能发挥公益诉讼职能关注这一问题,是重视民生的表现,他支持检察机关用法治的方式逐步推动问题解决。
坚持“应听尽听”切实维护公共利益
“检察听证是检察机关审查案件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检务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就无障碍出行设施专项检察监督工作召开听证会,就是为了进一步推进南山区无障碍出行设施建设,助力深圳打造无障碍标杆城市。希望大家能踊跃发言。”该院孙爱军检察长在主持听证会时这样表示。
受邀出席听证会的三位残障人士代表,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经历遭遇和想法意愿,给现场人员带来了切身之感,让大家纷纷动容。“南山区目前有5400名持证残障人士,他们身后还有无数个家庭。”“希望残障群体能无障碍地走出家门,希望社会能消除对残障群体的固有标签。”“没有残缺的身体,只有残缺的环境,我特别希望我过马路时能有一个声音提示我是红灯还是绿灯。”......南山区残疾人联合会综合部部长李平在会上表示,南山区残联已开展无障碍环境创建的工作举措,但仍存在不少困难,希望能借此机会与检察机关、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推动南山区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
经过充分提问和交流后,与会的听证员发表一致评议意见。全力支持检察机关关注民生问题,希望检察机关全面开展专项检察监督工作,促进辖区主管部门出台专项工作方案,明晰职能部门责任,建立相关监督追责机制,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回应人民呼声。
践行为民服务初心推动社会综合治理
法律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司法工作也是做群众工作。南山区检察院坚持将队伍教育整顿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相结合,开门搞整顿、真诚听民意,充分运用检察听证的方式,推进司法为民、增强检察公信、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在前期调研中,孙爱军检察长、人大代表与视障人士一同查看盲道情况)
孙爱军检察长在这场听证会上强调,将为推进各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让残障人士出行更安全、更便捷、更有尊严而努力。一是统筹推进,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职能部门要从无障碍出行设施的各方面协调联动,共同推进南山区无障碍出行设施问题的解决。该院将继续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切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与行政机关形成统筹推进、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完善立法,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治水平。该院将增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协同性,以无障碍出行设施公益诉讼专项行动为契机,总结分析目前无障碍环境建设领域的法律及技术规范的不足,丰富相关提案、议案的针对性,提升检察建议的可行性,积极配合区人大相关立法执法监督活动,推动提升南山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治水平。三是先行先试,创建无障碍环境建设示范街区。建议选取主要干道和主要商业区创建我区无障碍环境建设示范街区,以点带面、总结经验,逐步实现南山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的常态化。同时在工作中提升社会参与度,宣传无障碍理念,推广无障碍文化,推动群众积极参与,逐步形成全民重视、全民参与、全民维护的“南山模式”,擦亮南山作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的名片。四是尽责履职,用心用情践行为民服务初心。切实担当起“公共利益代表”的责任,通过专项监督行动、召开检察听证会等方式,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及各职能部门一同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在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查纠整改环节之际,该院也会持续把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始终,以开展“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等专项行动为抓手,守护好群众“头顶上”“舌尖上”“脚底下”的安全,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温暖。坚持开门整顿,通过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人民群众意见建议等方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具体问题,整治成效请群众监督、由群众评判,把教育整顿成效转化成为民服务的动力和实效。
审读:喻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