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夏和顺
△江云飞回顾18年《深圳警察》岁月
2003年,江云飞从广东省中山市公安局调入深圳市公安局,担任《深圳警察》记者,他从普通记者做到执行主编、总编辑,如今兼任深圳市公安局警察公共关系处副处长。日前,江云飞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回顾走过的18年历程,他说感谢《深圳警察》给他提供了成长空间和展现才华的舞台,期间虽有机会调离,但最终因为热爱这份工作而坚持下来。
△《深圳警察》——记录深圳特区警队的心灵史志
《深圳警察》是一方独特的平台
江云飞是安徽无为人,出身于中医世家。他受祖父、父亲影响,幼年即喜爱书法,祖父在家乡是较有名气的老中医,写得一手好字,他开的中药方子至今还在县文物馆展示并收藏。无为是著名的书法之乡,米芾于崇宁三年至崇宁五年(1104—1106)曾任无为军知州,留下大量碑刻。无为至今仍有米公祠遗存,祠内有墨池,相传是米芾洗笔处。江云飞一直将练字、书法作为业余爱好,一有闲暇,研习临摹古人碑帖,不求有成,乐在其中。
江云飞更喜欢文学和写作。1995年,他考入中国人民警官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出版过诗集,当过文学社社长,编过校内文学刊物,大四那年曾在《人民公安报》实习,虽然没能留在报社工作,但心中一直保留着从事新闻工作的理想。1999年大学毕业,他分配到广东省中山市公安局工作。扎实的专业基础再上勤奋努力,他很快熟悉了工作环境,写作才能也得以展现,被安排担任领导秘书,事业前景在身边人看来一片光明。
△“前沿警事,人文视角”是江云飞提出的办刊方针
20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因一位师兄的推荐,他萌生了调来《深圳警察》做记者的念头。虽然领导热心挽留,他自己也曾有过挣扎,但新闻理想加上对深圳经济特区的向往促使他最终义无反顾,放弃了在中山已经得心应手的工作,一头扎进了又一个陌生的环境。
其实在大学期间,江云飞对《深圳警察》有过了解,学校的期刊阅览室里有,时尚的版式设计,前沿的办刊理念,特稿式的行文风格,让他印象深刻。在江云飞看来,创刊于1997年7月的《深圳警察》不单纯是一本公安内刊,它是记录深圳特区警队的心灵史志,能让人从中感受到中国最年轻警队的思想脉动和情怀追求。江云飞说,“前沿警事,人文视角”的价值观,是他当执行主编时总结提出的。传播警队核心价值,弘扬警察人文情怀,这是《深圳警察》作为一本内刊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
转眼已经18年,江云飞说他非常感谢《深圳警察》这一方舞台。人往往是因为先有舞台,才有成长。因为热爱,始终珍惜、感恩,18年来,这本内刊给了他锻炼和成长的舞台。江云飞说,18年人事变迁更迭,很多人来了,又走了。这期间他也因为为市纪委连续写过三年廉政教育专题片的脚本,有过多次外调其它岗位的机会,但他还是选择留了下来。
△江云飞主持编辑部策划会
跟基层民警一起摸爬滚打
江云飞告诉记者,他刚到《深圳警察》时,单位配备了一辆警用摩托车,他骑着这辆车几乎跑遍了全市138个派出所,有一次他沿着107国道一路西行去采访宝安的新桥派出所,当时交通并不方便,要骑行近两个小时,一路上大货车多,滚滚车流中,骑摩托车磕磕碰碰险象环生。他当记者跑一线前后近5年时间,每天跟基层民警一起,随警作战。他称自己是“警察中的老记,记者中的老差”,两种角色集于一身,让他比别人更了解这支队伍,更细腻地感知摸爬滚打、枕戈待旦、时刻与危险风险相伴的职业况味。他说,如果待在机关,浮在面上,就不会真正了解公安工作。不能对一线民警的酸甜苦辣和职业情怀感同身受,就写不出接地气、有温度、带露珠的文字,也就别指望文字能打动人、感染人、鼓舞人。5年的一线采访经历,是一笔不可多得的人生财富,他至今感觉受用匪浅。
△《深圳警察》报道2003年抗击“非典‘”的内容
他记得2003年6月,深圳与惠州、东莞三地公安机关开展“三角除暴”专项行动,由时任市公安局刑警支队长钱伟坐镇指挥。那时刚到《深圳警察》3个月,江云飞领命随警采访,每天与民警们同吃同住同设伏,摸爬滚打近一个月时间,直到行动结束。他说,钱伟支队长有着丰富的刑侦工作经验,睿智、沉稳、果断,又有谦和儒雅的君子之风,是特区公安队伍的一员儒将。当时深圳CID的“背包精神”(每个刑警办公柜里都配备一只打好的背包,有案子随时出发)就是钱伟提出来的。当年深圳的社会治安远不如现在,特别是路面犯罪比较突出,飞车抢夺,车费路霸,这些案件都与老百姓的出行安全息息相关,是警队锚定的工作重心。他还记得参加龙岗公安分局打击车匪路霸的专项行动,是在机荷高速公路上,民警化妆设伏在长途大巴车上,拿着枪抵着劫匪,勇擒歹徒,那感觉就像警匪片中一样。这些年来,正是公安民警们殚精竭虑、不畏牺牲的付出,才换来了今天的社会安宁。
江云飞还提到一件特别难忘的事。也是刚到《深圳警察》不久,龙岗分局李朗派出所所长黄联明病逝在工作岗位上,令人无比痛惜。江云飞奉命深入采访半个月,领导、同事、同学、辖区百姓、家人都采了个遍,撰写了一篇3万多字的报告文学作品——《一个英雄的幸福与隐痛》,后来刊发在《特区文学》和《逐木鸟》杂志上,获得当年公安部金盾文学奖二等奖。他告诉记者,对黄联明所长事迹的采访,让他心灵震撼。在一般人的想像中,深圳经济特区的派出所长生活条件应该不错,但黄联明的家里非常清贫、生活相对拮据,工资中还有一部分要接济农村老家的兄弟姐妹。黄联明人品端正,工作认真,赢得辖区群众的好评,也因此获得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的荣誉。江云飞说,他经过深入采访,挖掘到很多鲜活的故事,包括黄联明的工作和生活细节,这跟只看报功材料很不一样,能感受到英雄是一个立体的有温度的人。他说,警队中有极少数害群之马,但优秀警察更多,黄联明就是优秀警察的代表,他的英雄事迹足以使人洗涤灵魂。
△江云飞采写的《我们在汶川的日子》
还有2008年的汶川地震,深圳近200名特警、消防警第一时间抗震救灾,江云飞随救援队伍奔赴前线赶到什邡。震后数天,余震不断,山上石头还在往下滚落,特警们没有足够重型设备,便用铁锨、铁棍撬开瓦砾,甚至手抬肩扛,双手和肩头都磨得血肉模糊。最痛人心扉的是,民警们挖出的一位埋在瓦砾中的小学生,手里还牢牢地握着笔,斯情斯景,所有现场参与救援的民警都忍不住痛哭失声。从灾区回来后一个月,江云飞白天正常上班,夜晚整理灾区日记、素材,潜心创作了10万字的报告文学《大爱无疆》,全景展现了深圳特警在四川什邡市洛水、蓥华、红白三镇的救灾岁月。
△《深圳警察》连续14年蝉联“深圳优秀内刊传媒奖”
《深圳警察》的光荣与骄傲
在随后的采访中,我们的话题又言归正传。江云飞说《深圳警察》已连续14年蝉联“深圳优秀内刊传媒奖”,连续6年获得全国公安传媒协作年会“优秀期刊奖”(年会成员包括各省区及副省级城市公安期刊),有数百篇报道被中央、省市媒体转载,多篇报道荣获各类奖项,多次受到公安部新闻宣传局表扬。
他介绍,《深圳警察》之所以在全国公安期刊中有很高知名度,是一直坚持“内刊外做”,一直坚持“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精神,所有稿件都是记者从基层扎实采访原创的,坚持从人文的角度讲好深圳警察故事,诸如疫情防控、反电信网络诈骗以及校园安全、法治示范城市建设等公安中心工作,诸如刑侦、经侦、缉毒、特警、交警等业务警种,这些宏大而细微的记述,其实背后牵系的是市民群众的烟火人生、世相百态和城市发展。
△从人文的角度讲好深圳警察的故事
每一份报刊都有不同的读者层次,《深圳警察》既有警察内部的读者群,也有社会读者群。《深圳警察》发行超过1万份,深圳公安队伍2万多人,他们都是热心读者。他们的家属(父母、妻儿)也是热心读者,他们通过这本刊物了解警队工作,也更支持警察工作。这群读者中还有一些人热衷于每期不落地收藏。江云飞介绍,《深圳警察》有一个优秀的团队,现有编辑、记者9人,除印刷之外,所有采访、编辑、排版、设计环节都是他们完成的。
江云飞是一名警察,也是一位公安记者,他看深圳社会治安18年来的变化,视角非常独特。他刚来深圳时手机也在公交车上被偷过。他说,深圳公安队伍从“汗水警”到“脚板警”,再到“智慧警”,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事实证明这条路走对了。现在犯罪形式从街道路面转换到电信网络的虚拟世界,电信诈骗上升为主要犯罪形式。江云飞介绍,深圳公安加强科技建设,充分运用线上线下手段,使得深圳的电信诈骗案件在今年4月15日实现了警情、立案同环比的“双下降”,非常不容易。
为适应电子信息化时代读者的阅读需求,《深圳警察》也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办刊方式,比如每期内容也深度嵌入实名注册用户超过1200万的“深圳公安”服务号中,扩大受众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江云飞很喜欢李白的《行路难》,这一诗句在他笔下常写常新,他也在续写着自己的《深圳警察》故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特此鸣谢。)
审读:孙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