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海强/文
前不久,我受报社委派,采访一个作家的新书发布会。发布会级别算是不低,出席的人不仅有各级作协主席、副主席,政府主管部门领导,还有文化学者、高校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这不免让我对发布会作品研讨环节充满期待。
然而,失望得很,研讨会成了表扬会。各色头面人物的发言是“清一色”的赞美,他们的用词却又各具特色。有的说,这位作家给文学基础薄弱的某地注入了强心剂;有的说,因为这位作家的加盟,某地文学事业必将蓬勃发展;还有的从作家书中摘录了一些精彩语句说,这说明了作家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对艺术的深刻领悟。赞美的角度自然要数那位高校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最为独特,他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评价那位作家说,北有某某某,南有这作家。
最有意思的是,我当天与出席发布会的一位文化学者午餐时问他:“你在发布会上把那作家说得那么好,你到底有没有看过他的书呢?”不想那文化学者说:“哪有时间看他的书啊。没办法,人家请你了,你不去行吗?至于那些赞辞,都是从朋友口中和网络道听途说得来。”
我一直不明白,一个才出过几本并无多大影响的书之七零后作家,在文学界那些头面人物眼里,怎么好像就成了超级大文豪,其作品好像就是无懈可击、精彩绝伦、必将传世的经典呢?到底是作家真有水平,还是头面人物们就那点见识?到此我才明白,原来那都是谎话。
时下,文化艺术产业空前繁荣,各类展览、发布会层出不穷,而研讨会似乎已成这些“会”的标配。除了各类主题性、学术性的展览会举办研讨会外,艺术家的个展往往也会邀请各方专家学者、业界同行齐聚一堂,展开艺术研讨。
按照我粗浅的理解,“艺术探讨会”应该是极为严肃的场合。参加者应当是艺界权威,理论翘楚,能以独立见解剖析艺术作品,能为从艺者指明努力方向,艺术研讨会也因此应对艺术健康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然而,放眼当今艺术界,各类艺术研讨会似乎成了高唱赞美诗,加冕各类“高帽子”的所在。
艺术研讨会上为什么只能说谎话?
这恐怕与当今艺术界越来越像江湖有关。艺术家有江湖,举办展览,举行活动,人员组合是大致不变的;批评家有江湖,研讨会的专家组合,艺术展览的专家出场,总是那么一帮一伙的;策展人有江湖,为谁策展,要谁参展,不要谁参展,都是有讲究的……无论“在朝”,还是“在野”,都有江湖。艺术界既有江湖,艺术家就需要拉帮结派经营人脉图谋生计。按照一位“传经人”曾经告诉我的说法就是,你要想在艺术圈混出名堂,必须“团伙作案”。
各类艺术研讨会就是一次江湖盛会,参加这次盛会的是大有讲究的。如果是“在朝”江湖盛会,你只需溜须拍马自降一等,极尽诺诺,图个好感;如果是“在野”江湖盛会,你必须日夜笙歌觥筹交错,打尽哈哈,混个脸熟。如果你想在盛会上节外生枝,想保留自己那点艺术家的独立个性说点真话,那下次你一边呆着去吧,从此去黑暗中探索自己的心灵世界去吧。
当然,也有独创江湖者。就在写这篇文字之前,我在网上看到转自《中国文化报》的一篇题为《艺术批评也能“发包”吗》的文章。文章说,国内艺术个展研讨现已形成新行规,即“发包”批评。艺术家,哪怕是未入江湖的艺术,只需找到某些有学术影响及媒体地位的“包工头”批评家,谈好细节及价钱即可,“包工头”自会去组织。这就像一条龙打包服务的婚庆公司,根本不需自己去找主持人、灯光师、化妆师、礼仪小姐等。不过,既然是婚庆,自然就不会找砸场子的人,受邀批评家碍于情面或因有费用,也就自然转型为表扬家。如果有批评家敢说真话,“包工头”把他一边缘,下次就没他“活”干了。
所以,我非常理解,艺术家、批评家都是人,都想活得滋润。在艺术江湖里,他们不靠说谎话、跑江湖还能干什么?既然跑江湖,那所谓的学术、艺术,就让它们捣浆糊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