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记者 徐恬 陈小慧 袁静娴/文 谭彪/图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事关长远。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了今年要重点做好的十方面工作,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十大计划”
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十大计划”是政府今年重点做好的十方面工作中的第一项。“十大计划”包括:高质量投资计划;工业投资扩产倍增计划;拓展内需市场计划;外资外贸拓展计划;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计划;新技术、新产业应用推广计划;减税降费计划;国土空间提质增效计划;大规模学校建设计划;大规模住房建设计划。
今年深圳加大新基建、重点片区、民生工程等投资力度,固定资产投资超过8500亿元;制定建设全球重要商贸中心实施意见;创建科创金融、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培育上市公司和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0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整备土地10平方公里,加快打造“两个百平方公里级”高品质产业空间。
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把孩子们的事情办好”。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十大计划”中的“大规模学校建设计划”明确:新开工建设幼儿园60所、中小学90所,建成高中9所,新增各类学位13万个。此外,聚焦“住有宜居”,今年将供应居住用地不低于3.6平方公里,新开工住房面积1500万平方米以上。
五个“体系升级”
深圳地处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交汇点,在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如何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五个“体系升级”,包括推动供给体系升级、推动消费体系升级、推动流通体系升级、推动开放体系升级、推动品牌体系升级。
深圳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撑引领作用,开展重点领域标准质量提升行动;出台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消费新需求的工作方案,打造福田中心商业区、后海超级商业区等一批知名商圈,引进建设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数字化、智慧化现代物流体系;发展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实施品牌推广工程,打造深圳品牌新优势。
“四链”协同
深圳今年将出台落实创新发展“五大行动”实施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在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方面,高标准建设鹏城实验室和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加快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深圳湾实验室、国家深海科考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深圳路径,今年将开展50个以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支持头部企业和战略科研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中芯国际芯片生产线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创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协同,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部署创新链,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
深圳今年全面实施综合改革试点,推动27条改革举措和40条首批授权事项落地,承接落实好省里下放的103项行政职权事项。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推动建设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建设数字货币创新试验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制度,开展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探索到境外发行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完善民生服务供给体制,试点放宽国际新药准入,探索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体制,开展自然生态空间、用地用林用海改革试点。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深圳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今年在大力实施“湾区通”工程方面,将探索在教育、医疗等领域扩大与港澳专业资格互认范围;推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开发开放,抓住“扩区”和“改革开放”两个重点,扎实推进制度改革创新,高标准建设“两城六区一园一场六镇双港”;加快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携手香港制定“联合政策包”,加快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国际量子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打造深港口岸经济带,规划建设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
全市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全市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加快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推动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等规划建设提速,推进国际交流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华富北等片区更新改造;建设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开工建设深惠、深大等城际铁路,推进深汕高铁、深茂铁路、轨道交通11条线路等建设,建成赣深高铁;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完成600个小区优质饮用水入户改造工程,新建地下综合管廊40公里等;打造一流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新建5G基站5000个、多功能智能杆7000个以上。
文化软实力跃升行动
深圳今年全面实施文化软实力跃升行动,提升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实施新时代文艺发展工程,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策划推出一批重大文艺精品。开工建设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创意文化产业和时尚产业,擦亮“设计之都”品牌;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积极开展国家体育消费城市试点,新建80个以上便民利民健身场所。
年度民生实事
在大力发展社会民生事业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拿出更多实招硬招解决市民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扎好办好年度民生实事”。推进高质量就业,新增就业17万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基础教育学位保障攻坚计划,加快筹建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深圳创新创意学院、深圳海洋大学等高校;深入推进健康深圳建设,新增病床位1000张,新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20个以上;着力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建设筹集公共住房8万套,改造筹集租赁住房10万套以上;强化兜底民生保障,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至1300元/月,打造爱心之城和志愿者之城升级版。
“物业城市”治理新模式
“以绣花功夫把城市管理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思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精细治理、智慧治理、依法治理、安全发展水平。今年深圳将探索“物业城市”治理新模式,改造升级公共厕所300座,优化调整公交线路85条以上,治理交通拥堵点100个。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政府治理“一网统管”、政府运行“一网协同”,高水平打造可视化城市空间数字平台,推出100个以上智慧应用场景,新增200个高频“无感申办”事项。
美丽深圳
“建设更高水平的美丽深圳”,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升大气环境质量,深入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巩固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效,新建碧道210公里以上;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垃圾分类收运水平;抓住碳达峰、碳中和契机,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审读:喻方华